邓伟琼:在博物馆里照见生活

2024-05-24 08:06

最近一段时间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火得一塌糊涂,每天馆外排队到大礼堂广场,展厅外和展厅内都是长龙游蛇一样的排队。有博物馆志愿者开玩笑说,“三张画吸引了三亿观众。”没错!我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观众们的观展热情和志愿者们的讲解热情,形成了重庆初夏独特的风景。

究竟是什么展览吸引来了“三亿观众”呢?我作为一名古画深度爱好者,多次来到博物馆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明清画境中的生活景象》展览的展厅,听志愿者们精彩绝伦地讲解,细看每一幅图每一个场景的细节。

此次展览虽展出了不少精品,不乏唐寅、文徵明的佳作,但很多观众都被仇英所作的《清明上河图》黏住了脚步。而志愿者所说的“三张画”,就有这一幅。

一说起《清明上河图》,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那幅,曾经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出宫五次入宫的颠簸命运,最终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清明上河图》因为写实的画风,真实地反映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研究北宋市井生活的宝贵资料。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了无数画家摹仿,宋代以后各个朝代有诸多仿本。

而此次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的《清明上河图》为明代画家“仇英款”,被称为“苏州片”。仇英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采用青绿设色,描绘明代苏州城的社会生活情景。画中人物超过2000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此画分为郊外、市区、拱桥和宫城内外四个部分。整个画面因为有界画的元素,极为工整细腻,设色又鲜艳、清丽、典雅。

在画前,我仔细地欣赏着,从右往左,从郊外到市区到运河,一丝一毫都不想落下。在郊外,吃草的牛羊、吹箫的牧童、放风筝的孩子、耕种的农夫、两层戏台上的演出,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观看。进入市区,我边看边啧啧惊叹街景之热闹,店铺之丰富,行当之齐全,木行、茶馆、客栈、古董铺、笔铺、漆器盘盒铺、铁器铺、字画装裱铺、药铺、私塾、布店、酒铺简直应有尽有,应接不暇。

看着看着,许多有趣的画面映入眼帘,比如有趣的打望,原来是古已有之;僧人化缘居然顶着缩小版七层佛塔模型,告诉有缘人希望修建这样一个佛塔;小孩儿坐在大人肩膀上的围观“踩钢丝的悬空绝技”;校场练兵比武锣鼓喧天;赤膊上阵抓头发的街头斗殴……仇英真是画细节的高手,连打架男子赤脚的脚趾牢牢扣紧地面,使出浑身解数保住胜算这些情景,他都画得惟妙惟肖,一铺子里的店主正举起鼓槌敲鼓招揽生意的十足劲头也展现无遗。

仇英所绘的2000余人,除了伞铺,人流中有不止10个抱伞行走的人,这是不是体现了当时的人们“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的未雨绸缪?这和张择端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汴京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等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是否是一脉相承的呢?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不禁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假设自己就是《清明上河图》中飒爽英姿的骑马女子,策马从青山绵延,桃花盛开,似轻纱般笼罩的郊外而至校场外的宽阔街道,打马扬鞭,看遍三月的苏州。任来自四面八方大人小孩儿男人女人齐刷刷目光的聚焦,飞马四蹄腾空,啪,扬鞭而去,只留下一个引万人回眸的身影!

我还可以化身为画中逛染坊、进绸布店的女子,再去金银首饰店佩戴齐全,或者女扮男装去各个茶店坐下来品品明朝的散茶、听听曲儿。我还可以去那些药铺看看他们的中药质地、品种,产地、成色,这可是我的专业,不过明朝的药房有女子吗?我还想坐在河边看浣衣女洗衣,看大大小小的船只在运河上来来往往……这些,都是极好的。

回到现实中,我继续在展柜前看场景赏细节,当看到三进四合院里几个衣着鲜亮的女子将目光齐齐地看向荡秋千的姑娘,苏轼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词便跳了出来。又仿佛看到李清照笔下“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豆蔻姑娘。

时间在流逝,画里的世界仿佛怎么也看不够,那些线条勾勒、笔触设色、点墨晕染,越欣赏越暗自膜拜,真真是生活在艺术中,艺术也在生活中。

走进博物馆,时间被艺术、历史、文化填充,博物馆不是终点;走出博物馆,用审视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也许才是真正的开始。

你,在博物馆又看到了什么呢?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上游新闻】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