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刻板叙事,重看中国经济面貌

2025-05-15 18:04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凭借印象,熟练使用几个关键词:中美贸易战白热化、中美脱钩、房地产下行、失业潮、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地方债务危机、人民币贬值、黄金暴涨、通缩/滞涨等等。每个关键词都有可能代表众多个体的“体感”,也是互联网媒体追逐的热点,但拼凑起来,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描述中国经济的整体面貌?面对全新的国际格局、技术巨变和人口趋势,《锚定中国》一书试图厘清这个基本问题,以政治经济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相结合的方式破除一些“唱衰”中国的“洗脑包”,重估中国经济的前景。

不难猜测,作者龙白滔持有唱多中国经济的立场。龙先生是独立经济研究者,也是知名财经播主,长期倡导“中国经济光明论”。本书汇聚作者诸多独立研究成果,篇幅庞大,数据翔实,内容丰富。作为非专业读者,我认为阅读本书,不妨先抛开“唱多”或“唱衰”的先入为主的立场,跟随作者的思路,对当前的诸多经济议题进行一次以事实数据为依据的纵览,了解作者的价值坐标与逻辑脉络的同时,在思辨中,结合不断变化的新数据新政策,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也正是经济学作为开放性的动态叙事的迷人特质。

我认为本书比较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 作者具有前瞻性地评估了中国当前数字平台经济的问题。本书出版之际,恰逢京东外卖向美团外卖公开宣战,平台经济的集大成者——外卖平台的负面外部性成为社会热议。作者引入经济学中的“好租金”与“坏租金”理念,从数字经济食利者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平台经济实践与监管实践,为理解平台垄断提供了全新视角。比如作者分析指出,佣金模式下,外卖平台不但获得了“流量租金”,还获得了隐蔽的“社保租金”和“环境租金”甚至“金融租金”。

2. 作者对中美贸易失衡做出分析,可作为理解2025中美贸易战的参考资料。作者首先从基本经济公式入手,指出贸易赤字或贸易盈余对国家生产率的作用取决于具体条件,不可一概而论。其次,作者逐一检视中美贸易辩论双方的多种理论,澄清中美贸易失衡并非美国金融失衡的原因,美国国内信贷过剩应该纳入考虑因素;重点针对Michael Pettis的对中国给美国造成的巨大贸易赤字的批评做出回应。最后,作者梳理了一系列事实与数据,论证“中美脱钩”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一种“修辞”,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依然很深,中国与美国贸易盟友的贸易关系不断加深,实际上并未损失出口价值,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然稳固。上述论证的有效性,都可以在特朗普激进贸易政策与美国“再工业化”政策面前,逐渐得到检验。同时,作者也提出针对中国贸易转型的建议,即向全球南方国家出口,争取双赢局面。

3. 作者驳斥“中国大规模过度投资”的警告,并以高铁基建为案例,用了整章篇幅,论证高铁建设的成功性。普通读者对中国高铁建设的突飞猛进及其带来的便利性都有切身实感,同时对高铁形成的债务及亏损运行问题也都有所耳闻,所以这个数据翔实的案例的可读性很强。作者先解释资本存量(Capital Stock)的概念,再用数据说明中国当前仍然资本化不足,继而从这个角度切入中国资本存量的内部结构,计算高铁这类投资的回报率,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系统分析中国高铁的财务模型、运营效率等基本面。作者认为,随着高铁运营效率的进一步优化,国民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提高,高铁的可负担性也会随之提升,总客运量的优化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其社会经济效益将不断凸显。

以上三部分内容都比较能代表作者的分析及论证风格,其他内容,例如工业科技创新、家庭部门消费等议题,感兴趣的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相对完整的论证。当然,除了重估中国当下经济形势,作者也提出了不少预测中国未来经济走势的视角,例如撇开消费/投资的传统视角,从劳动力、资本、技术/技能的视角重新考量各经济领域的资源分配,从局部到整体地看待后房地产时代的中国经济如何“软着路”。

整体而言,本书一大趣味之处便是作者敢于与各路经济学家“针锋相对”,认真地对各种唱衰中国的论调(包括具体的论文、书籍、媒体文章等)所指向的实质进行抽丝剥茧,配以严肃的数据实证分析,不亚于一场场微型纸上辩论。个人认为略有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对中国目前断崖式的出生人口下跌趋势的回应不足,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视角落在家庭部门消费和劳动力结构供给侧上(如净增的高学历劳动力等)。经济学毕竟是对现实世界运行的一种抽象描绘,而真正推动现实世界运行的底层思潮往往无法体现在预测模型里。10年前,各路经济学家还在激动地预测“二胎”政策的经济效益,谁也没预测到10年之内新生儿数量已经腰斩,而这个问题宏观调控之手永远够不到的,种种建议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事实之上。如果作者能够更深入地结合人口问题,本书涵盖的面向将更具多元性。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