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加剧了市场对长期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上周,亚太股市涨跌互现。
东南亚股市方面,印尼雅加达综合指数(JKSE)周涨1.51%,报7214.16点;新加坡海峡指数周跌0.4%,报3882.42点;马来西亚吉隆坡综合指数周跌2.31%,报1535.38点;菲律宾马尼拉指数周跌0.81%,报6413.1点;泰国SET指数周跌1.62%,报1176.36点;越南胡志明指数周涨1%,报1314.46点。
亚太其他地区股指同样上涨。日经225指数周跌1.57%或593.25点,报37160.47点;韩国KOSPI指数周跌1.32%,报2592.09点;澳大利亚S&P/ASX200指数周涨0.21%,报8360.9点。
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章玉贵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周亚太股市出现震荡,从技术层面而言,这属于市场正常的波动。当然也与上述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尤其是出口市场的预期不确定有关。
他进一步表示,美国正在酝酿减税措施,这可能触发赤字率上升,将加快市场负面情绪的传导。若特朗普政府的减税法案付诸实施,则美国赤字率势必上升,加上美国可支配财政资金未来数月面临短缺,高企的美债收益率倒逼投资者调整对亚洲资本市场的投资布局,避险情绪相应发酵,引致部分市场股市走弱。
上周,大部分亚太股转升为跌。其中,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股指周内都跌超1%。
有市场分析指,此次亚太股市场调整的背后,既受到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反映出部分行业存在结构性调整。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轮下跌或为短期调整,长线布局仍具有潜在机会。
章玉贵表示,亚太股市接下来的走势,一方面取决于该地区经济操盘手的政策调整能力,另一方面还得看美股和美元的走向。
近期,美元指数有所回落,周内下跌1.84%。受此影响,亚太地区货币汇率有所上扬。澳元兑美元上周涨1.43%,新加坡元兑美元上周涨1.2%,泰铢兑美元周涨2.57%,日元兑美元涨2.11%,印尼盾兑美元周涨1.5%。
虽然亚太货币上周涨势显著,但近期频繁波动。章玉贵称,要稳住本地区货币,除了各国本身要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合力之外,还可以探讨东盟和中日韩之间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尽早形成区域货币的锚货币。
2025年第一季度,东南亚六大经济体中有五个经济增长率放缓。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贸易导向型经济体均已下调今年的增长预期。外界预测,美国滥施关税政策预计将进一步对东南亚经济构成阻力。
新加坡贸工部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经济同比增长3.9%。由于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新加坡今年接下来的外部需求前景比4月略有改善,贸工部维持全年经济增长零至2%的预测,这一预测较此前的增长1%—3%有所下调。
RHB Bank首席经济学家兼市场研究主管Barnabas Gan在报告中称,新加坡的GDP增长势头可能进一步减弱,并在今年上半年进入技术衰退。由于全球关税、贸易关系和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的变化,新加坡的经济前景变得更加不确定,其贸易和制造业可能会面临更多阻力,尤其是从第二季度开始。
“新加坡去年GDP同比增长4.4%,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速更是高达5.0%,总体表现在亚洲各国处于领先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加坡经济近年来保持相对强劲的增长势头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密切相关,”章玉贵表示,另一方面,高度依靠出口的新加坡深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表现对该国经济影响较大。此外,由于今年以来美国频频祭出关税大棒对全球经济发展预期造成严重冲击,处于夹缝之中的新加坡,其未来经济走势与区域经济稳定程度以及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战略博弈激烈程度密切相关。
其他东南亚国家同样面临增长挑战。5月19日,泰国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NESDC)发布数据显示,该国今年1月至3月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1%,低于上季度修正后的3.3%。有分析指,政府支出和私人消费疲软拖累了整体增长率。泰国家庭债务水平高企,削弱了消费能力。
同样面临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还有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数据显示,印尼第一季度GDP增长4.87%,低于上一季度的5.02%,为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弱的增长。马来西亚一季度GDP增长4.4%,越南为6.93%,分别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5%、7.55%。
在受访专家看来,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特点会给国内经济带来风险。章玉贵表示,由于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东南亚主要经济体对美国的贸易存在较大风险敞口,因此,一旦美国关税在未来落地,则东南亚国家经济和金融市场将迎来较为剧烈的震荡。
上周日本国债市场的剧烈震荡引发广泛关注。
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部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日本债券市场近期迎来大幅的需求下降,从收益率角度以及投标倍数来看,都遭遇了“灾难性”的结果。
他表示,今年以来,日本债券市场一直存在巨大的压力,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日本通胀上升,高于目标范围,造成了债券收益率的上升,特别是超长期国债。另外,潜在的财政刺激,也助推了这一现象。在利率上升的同时,财政要继续增加杠杆,为日本本身就已经很高的杠杆率继续增加负担。而且,一直以来,日本国债最大的持有者是日本央行,但是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中,日本央行将减少债券的购买,对于利率敏感型的投资人来说,收益率上行压力会大幅抑制需求。”
高盛认为,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飙升的核心原因在于供需严重失衡。高盛还强调,虽然日本国债抛售目前尚未传导至日本股市或汇市,但其对全球债市的溢出效应已愈发显著。数据显示,自今年年初以来,30年期日本国债已为G4(美、欧、日、英)国家收益率贡献了约80个基点的上行压力,成为最大的看跌动能来源。这意味着,过去一个月美国国债收益率的飙升,很可能大部分是日本长期国债市场动荡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