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官方价”出炉,临床应用驶入快车道

2025-08-02 09:4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闫硕 北京报道

脑机接口(BCI)服务价格话题再引行业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道,为支持药品和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国家医保局制定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新增了100多项与医疗新技术相关的价格项目。其中,神经系统类立项指南统一设立“脑机接口置入费”“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脑机接口技术成熟获批进入临床后,可快速进入临床应用并收费。

目前,湖北、浙江、江苏已发布相关服务价格。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5年可以说是脑机接口技术爆发的元年,但是要想大规模落地,还需要5至8年的时间。国家医保局为脑机接口设立的置入费、取出费和适配费,将有效推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进程,同时能增强资本市场对脑机接口领域的投资信心,进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加速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信息通道,实现两者之间直接信息交互的新型交叉技术。根据硬件接入方式的不同,脑机接口可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医疗领域是当前脑机接口主要应用场景,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医疗领域应用占比约为46%。

今年以来,我国脑机接口领域利好消息不断。国家持续推出相关政策推动脑机接口发展,北京、上海、四川等地也相继发布脑机接口相关产业培育行动规划。另外,北京、武汉、广州、深圳、上海、新疆等多地陆续建立脑机接口临床转化中心。由此可见,脑机接口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临床收费路径已经铺好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迭代发展,脑机接口取得不少突破。与此同时,国家也持续推出系列政策推动脑机接口的发展。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印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其中为脑机接口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单独立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

这意味着,一旦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收费路径已经铺好。各地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脑机接口医疗收费将有规可依。

此后,各地医保部门迅速跟进,目前已有湖北、浙江、江苏发布相关服务价格。3月底,湖北省医保局率先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6552元/次,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3139元/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966元/次,其中置入与取出等手术类项目服务儿童时,每次加收20%费用。项目价格为全省最高限价,不得上浮,下浮不限。

5月12日,浙江省医保局公布脑机接口相关医疗服务价格。适配费、置入费、取出费的价格分别为每次960元、6580元、3150元。其中置入费与取出费儿童每次加收30%。7月29日,江苏省医保局公示脑机接口相关医疗服务价格,适配费、置入费、取出费的价格分别为每次966元、6600元、3200元,置入费与取出费儿童每次加收30%。

侵入式置入/取出与非侵入式适配,几乎涵盖了当前最有可能大规模临床转化的两大主线。“医保局设立这三个收费项目,对脑机接口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很多新技术应用不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服务价格。”金春林向记者表示。

在价格合理性方面,以湖北为例,参考2024年7月发布的武汉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内容,其中三级医院的神经系统手术大类价格多分布于2000元—7000元,可见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的价格符合该区间上沿。太平洋证券认为,该价格客观、合理,体现了湖北医保局支持医疗创新、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快速落地。

谈及相关价格的设立对未来脑机接口被纳入医保有何影响,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支持临床创新、满足医患双方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前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进展及实际应用案例的增长趋势,随着其发展进入更成熟的阶段,必然需要更充足的资金保障。

“届时,医保部门等相关方或将共同探讨在医保支付框架下,如何调整脑机接口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及规范运行管理。具体而言,基于‘量价关系’,相关服务价格可能适度下调。基于‘量质关系’,诊疗全流程可能需要继续规范。”仲崇明说。

临床转化再加速

国家医保局为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制定收费标准,标志着这项长期处于科研语境中的技术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开启了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5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正式揭牌,成为我国首个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病房。此后,武汉、广州、深圳、上海、新疆等多地陆续建立脑机接口临床转化中心。

仲崇明指出,多地脑机接口门诊或病房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脑机接口当下首先需要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支撑,这是最基础的利好。多地相继建立,不是单打独斗,体现整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且有利于相互比较、结果验证。

金春林也认为,多地建立的临床转化中心可以形成发展氛围,有利于脑机接口生态的打造,企业参与积极性也较高。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在试验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6月,中国科学院官网发布消息称,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了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IQVIA艾昆纬中国人工智能和创新业务负责人张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能够进入临床试验,说明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等级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向医疗临床应用的实质性跨越。同时也说明在监管方面有相应的关注和创新,因为如果试验涉及开颅手术,监管和伦理审查门槛较高,也就需要高度专业化、创新化的管理。此外,单就脑和神经科学而言,脑机接口技术也有可能和我国自主并且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碰撞出新的应用高地。

随着临床转化加速,巨大的市场潜力正逐步显现。麦肯锡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亿美元,2040年达到1450亿美元。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为主的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为150亿美元,2040年为850亿美元;以情绪评估与干预为主的医疗消费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为250亿美元,2040年为600亿美元。

脑机接口走向大规模落地还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首先在数据采集与解释方面,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信号传递较差,侵入式比较清晰,但核心挑战在于生物相容性,大脑会对置入的异物产生排异反应,因此对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其次,侵入式脑机接口也需要解决能耗的问题,需要考虑电池容量。”金春林表示,同时还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小范围试验可以不太考虑成本,但要想大范围推广,必须要低成本。此外,还面临安全性、法律法规以及伦理等问题。

脑机接口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持续支持。金春林建议,可以为脑机接口设立专项审评审批制度、设立重点研发项目,并及时进行医保定价。同时,在伦理和临床方面,需加强体系化探索与规范构建。此外需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医院、企业等主体的合作,推动脑机接口实现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