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银汇理基金:AI走进日常,从技术革新到生活方式的重构

2025-09-22 11:25

某外卖平台正在内测的生活Agent“小美”,让用户一句话就能完成外卖下单全流程,不仅能快速搞定“来份鸡丝凉面加溏心蛋”这类需求,还能记住过往消费偏好,一句“点上次那家牛肉粉”就能精准匹配。

这类人工智能服务带来了本地生活服务的范式跃迁,既把“搜索浏览比价下单”的复杂链路,简化成“我说它做”的高效模式,又能基于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决策,还打通了外卖、闪购、到店等服务,完成多任务编排。

另一边,高德地图推出的“扫街榜”覆盖全国300多城,专注帮用户“发现好吃的地方”,与“小美”形成“让你想去”和“帮你买到”的互补。未来两者若打通,将形成“发现决策下单履约”的服务闭环,标志着人类不再围着App菜单跑流程,而是AI围着人的需求调动各类资源。

不止生活场景,AI也在重塑办公协作模式,从简单工具升级成贴心的“职场搭子”。过去做汇报要翻数据、做PPT、修图、写文案,耗时又费力,如今的Notion AI、飞书等工具能根据自然语言一键生成项目计划、会议纪要、市场调研报告;更别提Canva、Beautiful.ai还能自动完成排版,大幅降低非设计师的创作门槛;大模型还能直接读懂表格,用自然语言解答“销售利润率为何下降”这类问题。

这些办公AI的核心变化,是从“听话执行指令”转向“理解上下文、会推理、能提建议”,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意味着企业的人力结构正在被重构,初级重复性工作被自动化替代,人力可以更多投入创造性决策,岗位职能也随之被重新定义。

在关乎健康的医疗领域,AI同样在发力,从过去的“诊后辅助”走向“诊前陪伴”。海外知名搜索机构旗下医学大模型,已能在专业医学考试中达到人类医生水准,相关AI医生助手也在多地社区医院落地。它们的应用贯穿诊疗全流程:诊前帮患者初步分诊、评估风险、推荐就诊科室;诊中辅助医生读片、提醒避免漏诊、生成病历文书;诊后提供智能随访、用药提醒和康复建议。未来,这类AI甚至可能成为每个人的个人健康小管家,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地区而言,既能降低诊疗门槛,也能为医生释放宝贵时间。

创作领域的AI同样在升级,从“被动执行者”变成“多轮共创伙伴”。谷歌最新图片生成大模型在创作圈爆火,几秒内就能渲染出精美的图文、分镜、角色,还能凭借原生知识理解指令,通过多轮对话帮用户微调效果直至满意。作家能和它推敲情节,让它先写初稿,视频博主可用它一键生成分镜脚本、配音台词和封面海报,设计师借助它能快速尝试多种风格,几分钟内产出几十个创意方案。这既大幅降低了内容创作的“生产力”门槛,也释放出“创造力”的长尾供给,未来或许每个人都能成为内容创作者。

把这些场景串联起来,我们已经能清晰看到AI的进化趋势:无论是生活、办公、医疗还是创作领域,AI都在从被动工具,转变为能主动理解、规划、执行任务的“通用智能代理”。这意味着,未来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有没有货”,而是“谁的AI最懂用户”,数据壁垒从“流量数据”转向“行为偏好上下文”,生态模式也从“用户找服务”变成“AI调度服务”,用户只需提出目标即可。

落实到投资维度,AI应用投资可按人力替代情况分为“可用好用替代”三个阶段。当前AI Agent还处于辅助可用阶段,这个阶段“铲子股”和落地快的应用是投资首选;到了辅助好用阶段,重点找流程贯通的全面性公司、深度垂类一体化公司,尤其是率先跑通垂直行业模型和场景闭环的玩家;进入替代阶段后,流量与运营成为关键,需关注新流量入口公司与场景运营类企业。

农银汇理基金经理 邢军亮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