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9-24 09:20
9月20日,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明天氢能公司发布了MTSYS-120船用燃料电池系统,该系统获得了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证书,这是我国氢能船舶走向商业化的一个缩影。
明天氢能技术中心系统研究院院长霍亮在发布会上表示,MTSYS-120船用燃料电池系统可用于国内航行海船、内河船舶,电堆功率大于150kW、功率密度6.5kW/L、系统功率120kW、寿命22000小时以上。可进行模块化组合,对不同功率段船舶进行灵活搭载,可拓展至兆瓦级以上,适用于客轮、游船、公务船、集装箱船、散货船等各类氢能船舶。
全球氢能船舶已经迈入商业化阶段。2025年8月,挪威航运公司MøreSjø向土耳其Gelibolu造船厂订购两艘氢动力散货船,这是全球首批氢动力散货船订单,标志着氢能技术开始应用于散货船这一主力船型市场。
国内氢能船舶应用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2025年6月,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氢电拖1”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正式入列。与此同时,甲醇作为氢能的载体也在船舶领域展现应用潜力。2025年9月,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在杭州成功吉水。
氢能船舶发展的背后是政策支持。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积极推动LNG、甲醇动力技术在中大型船舶、中长距离运输场景应用,探索推动氢燃料电池动力技术应用。
航运业每年消耗约3亿吨化石燃料,贡献了全球近3%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支持政策为氢能及相关清洁能源在船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加速了航运业绿色转型进程。
尽管前景广阔,氢能船舶发展仍面临挑战。储氢技术是主要瓶颈之一,船舶尤其是远洋船舶需要携带大量氢燃料,液氢储存技术成为关键。此外,安全性是船舶应用的核心考量,需要耐震冲结构设计、涉氢区域隔离等安全保障措施。
除了氢能船舶,明天氢能公司还在发布会上透露,其氢能无人机相关产品也已交付投入使用。
传统锂电池无人机普遍存在“续航天花板”,多数机型续航仅30分钟至1小时,且载重能力有限。氢能无人机实现了续航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2025年成为中国氢能无人机商业化的重要节点。1月,济美动力自主研发的超轻量化氢燃料电池系统在多旋翼中型无人机上试飞成功,持续悬停飞行时间超过3个小时,远超同等重量下纯蓄电池无人机所能达到的飞行时长。
2025年也是中国低空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的一年。据新疆航空产业研究院统计,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00亿元,无人机相关企业数量较2022年增长240%。
技术层面,氢燃料电池、AI避障、集群协同等创新加速落地,推动无人机从单一作业工具向“空中机器人”演进。随着5G-A网络覆盖与适航标准完善,一个万亿级低空市场正在崛起。
不过,氢燃料电池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也面临多重技术挑战。目前主流的高压气态储氢方式中,35MPa储氢系统重量储氢密度约为3.0%—3.9%,70MPa系统可达5.0%—5.8%,但仍难以满足航空器对重量能量的严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