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曙光的工业之问:IT和OT工程师,何以是两个世界?

2025-09-28 11:22

2025年9月23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作为中科曙光的工业宣言,子公司曙光网络第一次对外讲一个新词:“算控安融合”。

按照官方的说法,这个词的意思是让计算、控制、安全三件事,从过去简单的“技术堆叠”,变成真正的“系统协同”,协同,意味着人与人的合作,这个概念背后,要解决的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难题。 

一座工厂要实现智能化,绕不开两种工程师。 

一种是IT工程师,他们是科班出身的程序员,习惯用C/C++这类通用语言为系统开发一个个功能模块,用曙光网络总工程师陈冰冰的话说,这个群体信奉技术,其中一些人甚至“喜欢炫技”,认为自己的价值在于“能把计算机最深层次、最底层你都玩不到的那些事我都给你玩一遍”。

另一种是OT工程师,即自动化工程师,他们的世界与IT工程师截然不同,核心工具是PLC,一种专用于工业现场的控制计算机,最高准则是稳定与可靠,遵循的是一套严谨的“工业逻辑”,对于IT工程师热衷的“炫技”,他们的评价很直接:“压根不上道”。

陈冰冰打过一个比方,OT工程师像汽车总装厂的装配工,负责把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独立的“功能模块”组装成一辆能上路跑的车,而那些模块,则是由IT工程师这样的专业人员开发的。 

问题在于,过去很多年,“总装厂”和“部件厂”用的是两套图纸,讲的是两种语言。

OT工程师用ST语言和图形化工具进行“总装”,而IT工程师用C/C++开发“部件”,两边无法直接对话,导致项目集成效率低下。陈冰冰自己就有过这种经历,因为工具和流程的隔阂,“调一个程序,调几个月都调不明白”。

但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成为工厂标配的今天,两个世界的工程师必须协同作战,曙光网络提出的“算控安融合”,最终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当程序员遇见工程师,怎么让他们不“鸡同鸭讲”?

两个世界,两种语言

一座工厂要实现智能化,绕不开两种工程师的协同,但在过去,他们分属两个世界。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部门分工问题,而是一条由技术路径、行业习惯和思维模式共同塑造出的鸿沟,要理解今天为何需要“融合”,必须先看懂昨天的“分裂”从何而来。 

两种工程师的“分歧”,源于各自工具的底层逻辑。

OT工程师使用的PLC,全称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以理解为一种专为工厂产线设计的、极其“皮实”的工业计算机,它的核心设计思想,不是自由,而是约束。 

它不像C/C++那样,给程序员一张白纸让其自由发挥,PLC从一开始就为使用者规定好了“条条框框”,它将一套经过验证的、严谨的软件工程方法,直接做进了自身的编程工具里,例如,它大量使用图形化的编程语言,工程师很多时候不是在写一行行抽象的代码,而是在拖拽、连接代表着特定工业逻辑的功能块,就像在搭积木。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强制工程师在一个不会“犯大错”的安全框架内工作。 

最终的效果是,使用者不需要是顶尖的程序员,只要理解工业流程,就能按照PLC预设的规范,“拼”出稳定可靠的控制程序,换句话说,安全和规范,很大程度上由工具本身来保障,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人的经验。

过去,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但当工厂需要引入AI、大数据等新功能时,问题就来了。这些复杂的软件模块,必须由IT工程师来写,但他们用C++等语言开发出的成果,无法直接被OT工程师的PLC平台调用或运行,两边的工作流是断开的。

陈冰冰就描述了一个高端设备研发中普遍存在的低效流程,研发团队先用一套叫Matpower的软件做算法仿真验证;验证通过后,再搭一套半实物仿真系统跑一遍;这一切都做完,觉得差不多了,再组织另一支团队,用C++等语言把所有代码从头重新写一遍,最终才形成产品。

这个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还需要企业同时养着好几拨懂不同软件、不同语言的昂贵人才。

最关键的是,每一次“重写”,都意味着一次新的风险,两个世界之间没有通用的图纸,也没有通用的语言,只能靠人力一次次地进行“翻译”和“转录”。 

工业智能化的链条,就这样卡在了IT与OT的交界处。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两个高度成熟、逻辑自洽的世界,在时代的要求下被强行碰撞到一起时,必然会产生的火花与阻力,要让生产力真正向前一步,首先需要一座能让两个世界的人站在一起、说上话的桥。 

搭平台,建生态 

工业智能化的链条,卡在了IT与OT的交界处,要让生产力向前一步,需要一座桥。

在工博会上,曙光网络拿出了他们的方案,这个方案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而是一套体系,由一个核心理念、一系列新产品和两项生态举措构成。 

这个方案的核心理念,被曙光网络总裁刘立定义为“算控安融合”。

在与经济观察报记者的交流中,他解释,过去工业安全像“串糖葫芦”,各种设备简单串联,边界防护很容易被突破。 

而“算控安融合”的思路,是依托中科曙光强大的算力平台,将计算(算)、现场控制(控)和系统安全(安)的能力,整合在一个体系内协同工作,不再各说各话。 

为了让这个理念落地,曙光网络在工博会现场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分别应对工业数字化的四个关键环节。

第一件,是全面升级的SugonRI工业编程平台,它直接面向开发场景,核心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

它的做法,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学晦涩难懂的ST语言,也不是放任C++的过度自由,SugonRI平台在保留C++强大能力的同时,提供了一套源于工业逻辑的“条条框框”和模块化方法。这相当于给习惯了自由发挥的C++程序员,提供了一份可以直接上手、不会“犯大错”的工业开发说明书,目标是让庞大的程序员群体能够低门槛地进入工业编程领域。

第二件,叫SUNA网络流量分析平台,面向网络运维场景,过去,工厂的网络运维像“盲人摸象”,数据在哪、流量多大、有无异常,都是一本糊涂账。 

SUNA要做的是提供“全局透视”,用一套“一张图”的体系,把业务数据流向完整地展示出来,让运维人员看得见、看得懂、会操作。

第三件,是工业仿真一体机,这台机器专门为高性能工业仿真、AI大模型训练等场景设计,搭载的是国产化双路处理器,这是典型的需要IT工程师发挥其“炫技”能力的领域,曙光提供的是一个出厂即配好、算力充沛且自主的硬件平台。 

第四件,是国产工业边缘AI计算平台,它面向生产现场,解决的是端侧智能与控制一体化的问题。当产线上的摄像头需要用AI进行质检时,这台设备可以在现场立刻完成计算和判断,并将指令传给控制设备,实现从看到、到思考、再到行动的闭环。 

这四件工具,分别在开发、运维、仿真、生产环节,为IT和OT工程师提供了可以共同协作的抓手。 

用陈冰冰在与记者交流时反复强调的话来说,曙光网络的目标,是提供一套标准化的“乐高”积木,让不同背景的工程师,都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拼出想要的东西。

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中科曙光一家以做高性能计算和智能计算闻名的公司,为什么能来做工业软件这件跨界的事? 

刘立将原因归结于团队自身的演化。这家公司的基因,恰好由“算、控、安”三块构成。

“算”,是中科曙光几十年来安身立命的根本,从服务器到超级计算机,公司在AI计算领域有深厚积累,并且坚定走“国产C86路线”的技术路径。这是整个融合平台的算力底座。 

“安”,是曙光网络的起源,这家中科曙光子公司2017年成立于武汉的国家网络安全基地,最早的核心业务之一,就是围绕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网络流量可视化分析和网络安全产品。安全能力,是刻在团队基因里的。 

“控”,曾是团队相对薄弱的一环,曙光网络补上这块拼图的方式,是把陈冰冰和他带领的、在工业控制软件领域埋头干了十几年的原中国科学院华南所团队,整体整合了进来,这为曙光网络带来了最宝贵的资产——一支真正理解工厂现场、理解OT工程师语言的队伍。 

这种横跨IT和OT的团队构成,在中国的大型科技公司里并不多见。 

中科曙光内部有人评价,曙光网络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把底层的技术掌握在手里,底层的逻辑要搞清楚,不然就心神不宁。” 

刘立认为,正是这种横跨IT和OT的团队构成,以及中科曙光“把底层技术掌握在手里”的企业文化,驱动公司必然会走向“融合”这条路。

现在,方案有了,技术逻辑也清楚了,但一个新平台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用的人多不多,为此,曙光网络设计了两种生态推进方式,分别面向商业伙伴和一线工程师。

第一种方式,面向渠道合作伙伴,刘立表示,曙光网络将依托合作生态,赋能数千家渠道伙伴。在工博会现场,公司公布了新的渠道政策,核心是“零保证金、低起点、动态退出”,旨在吸引更多中小规模的系统集成商加入,共同把市场做大。

第二种方式,面向真正的使用者——工程师,陈冰冰将此总结为“2E(To Engineer)”的思路。曙光网络正式推出了SugonRI开发者社区,为想学习和使用平台的工程师,提供学习、交流和案例分享的平台。这直接回应了工业工程师面对C++时“直接就懵掉了”的痛点。

这两种方式,一个着眼于商业生态的宽度,一个着眼于技术生态的深度,两者结合,试图解决工业领域推广新平台时最常见的两个问题:渠道商不敢压货,工程师没人教没人带。 

刘立强调,曙光网络的生态心态是开放的,是“赋能我们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说去给我们的合作伙伴抢饭吃”。 

工博会上发布的四款产品和两项生态举措,是曙光网络现阶段的行动方案,但将这些行动串联起来,则指向了中科曙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构建“从芯片设计到算力服务的全栈能力”。

这意味着,中科曙光正在从一个硬件系统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向一个覆盖了“芯—端—云—算”全产业链的整合型公司演进。

其核心思路是,通过打通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的壁垒,实现软硬件的协同设计与深度优化,从而提供整体性能和效率更高的算力服务。 

面对工业领域IT与OT的鸿沟,曙光网络不再满足于搭建一座让双方“对话”的桥梁,而是要建造一个全新的“地基”,在这个地基之上,技术隔阂将被最大程度地消弭,为中国工业软件的自主生态提供一种更坚实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领域,有线索欢迎联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