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磨百塑漆韵生

2025-09-28 11:26

作者:陈静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9月28日 09版)

重庆漆艺承袭巴渝文脉,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20世纪30年代,重庆漆艺家们在我国传统漆艺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拓展出“研磨彩绘法”“新堆漆法”等漆艺髹饰新技法,建立了以此二法为主的重庆现代髹漆体系,推动了重庆漆艺的发展。

研磨彩绘法是在中国传统漆艺技法“末金缕”和日本传统漆艺技法“肉合莳绘”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漆艺大家沈福文将两国各具特色的技法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即在漆面作彩绘装饰后,于其上全面罩漆,待漆干后再将彩绘层磨显出来。以此技法制作的漆艺作品上,彩绘装饰在深色漆底的衬托下光彩夺目,且如自然嵌入一般和漆层处于同一平面,与器物浑然一体。

试看沈福文创作的漆器“晨曦盘”。艺术家以白果木为底胎,先对其进行整体裱布、刮灰处理,再根据晨曦的渐变色彩层层髹漆,每层髹漆之后均打磨平整,如此反复三十余次。而后依照晨曦意象进行细致研磨,将埋藏于下层的朱红色漆慢慢磨显出来,最终呈现出红日浴海的生动图景。在创作过程中,研磨是极为关键的步骤,研磨过度会导致彩绘层结构破损,研磨不足则无法呈现彩绘的韵律与层次美感。要达到细腻精美的效果,有赖于创作者炉火纯青的技艺,以及眼、手、心的高度契合。

20世纪50年代,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的支持下,经沈福文等人操办,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内成立了西南漆器试验工厂(重庆美术漆器厂前身),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漆器生产、教学基地。韩伟于1987年至1989年间任重庆美术漆器厂助理厂长,他创作的漆画《清平世界》同样采用了研磨彩绘法。作品中,一轮红日悬于天空,与下方的白鸽相互辉映,呈现出别样的韵味。创作者先以银箔贴底塑造天空,用蛋壳粉绘出鸽子形态,并对天空和鸽子进行分色处理,而后根据画面需要髹涂数层透明红漆,再进行细致研磨。随着研磨的推进,空中的银底逐渐隐现,营造出云雾缭绕的意境。在塑造白鸽时,艺术家特意在其轮廓向阳处留下较厚的漆层,使其呈现出如暖阳笼罩般的色彩过渡,别具巧思。

新堆漆法,同样基于传统漆艺技法的演变与创新。《髹饰录》坤集《阳识第八》中记载:“堆漆,其文以萃藻、香草、灵芝、云钩、绦环之类。漆淫泆不起立,延引而侵界者不足观。”此处“堆漆”专指用漆堆出各类纹饰的技法。沈福文与重庆美术漆器厂的匠师们将“堆漆”的概念发展开来,在生产实践中创新研发出七种新堆漆技法,即漆料堆漆、脱胎堆漆、平堆漆装饰、浅堆漆装饰、高堆漆装饰、刻模压胎堆漆、高堆漆与研磨彩绘相结合的装饰。其中,高堆漆装饰是极具代表性的技法,为了解决“漆淫泆不起立”的问题,匠师们创造性地将炭粉用作堆漆,从而增加漆层的厚度与稳定性,这一技法在重庆现代漆艺创作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沈福文创作的“绿彩嵌金六蝉堆漆脱胎花瓶”为例。该作品运用了高堆漆与研磨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技法。艺术家先将夏蝉图案拓印在底漆上,再在图案的轮廓线内平涂黑漆,并将炭粉均匀地撒在漆面上,而后放入荫房,待炭粉充分沉淀、吸收直至完全干燥后,便可扫去多余的粉末。接着于其上涂刷加入了稀释剂的生漆,待干燥后再用砂纸进行打磨。如此反复几十次后,夏蝉图案便呈现出如浮雕般的立体感。

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刘淑珍从事漆艺创作50余年,她试图将高堆漆装饰技法进一步拓展,为作品带来更加丰富立体的表现。其漆画作品《鲤鱼》描绘了一群鱼儿在水中畅游的灵动场景。在塑造鱼身时,刘淑珍巧妙运用高堆漆装饰技法营造出不同部位的厚度变化,鱼尾和鱼鳍则不堆漆,使得从鱼身到鱼尾的触感由高至低、平滑顺畅。堆漆步骤完成后,再对鲤鱼的眼、须、鳞等进行装饰,待完全干燥后即可全面罩漆并研磨推光。画面中,鲤鱼整体造型丰满圆润,层次丰富,彰显出含蓄清雅的东方韵味。

通过研磨彩绘法、新堆漆法以及其他技法的综合运用,重庆现代漆艺既蕴含传统工艺的古朴典雅,又兼具现代艺术的时尚魅力。每一件承载匠心与巧思的漆艺作品都如同一部凝固的历史,述说着巴渝大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未来,重庆漆艺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陈静,系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手工艺术系副主任)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