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9-29 15:12
在2023年下半年被延期,今年初被降低投资额度和再次延期之后,苏州万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祥科技”,301180.SZ)的“新建微型锂离子电池及精密零部件生产项目”(下称“电池项目”),仍未能迎来一个完整的结局。
9月26日,万祥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于9月25日召开董事会、监事会等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并将剩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同意终止“电池项目”,并将剩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本事项尚需提交公司股东会审议。
公开资料显示,万祥科技创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注册资本4亿元人民币。在创业初期,万祥科技以模具制造业务起家,目前已转型成为消费电子精密零组件、新能源汽车电池零部件供应商,旗下拥有重庆井上通、东莞万仕祥、常州微宙电子、常州万祥新能源等8家全资子公司。
2021年11月,万祥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约4.34亿元资金,计划投资建设“电池项目”“笔记本电脑外观结构件产业化项目”和“消费电子产品精密组件加工自动化升级项目”。
其中,“电池项目”是其承诺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投资额占总募集资金的一半。该项目原计划总投资10亿元,包含已投资建设的厂房设施和约2.17亿元募集资金,后者用于购置相关生产设备及配套软件系统,建设周期为1.75年(2021年11月至2023年8月),项目实施主体为常州微宙电子,预计建成后新增年产微型针式及扣式锂离子电池3,900万只。
然而,2023年“电池项目”的建设开始出现问题。当年8月,万祥科技宣布,根据募投项目的实施进度及实施情况,经过谨慎研究,决定对“电池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日期从2023年8月15日延期至2024年12月31日。
今年初,万祥科技又提出,公司将用于“电池项目”的剩余募集资金中的1亿元用途调整为“消费电子精密零组件智能化改造及扩能项目”,并对原“电池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调整至2026年6月30日。
这次不仅又将“电池项目”建成达产日期往后延长了一年半,更挪走了1亿元的资金,将投入“电池项目”的资金减少至约1.17亿元。
如今,“电池项目”的建设第三次被调整。万祥科技表示,为提高剩余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本着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拟将“电池项目”剩余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共计 2,679.94 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并将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拓展需求,优化公司资产结构和资源配置,满足公司业务发展对流动资金的需求。
公告显示,截至9月20日,万祥科技“电池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9,519.06万元,投资进度达到81.08%(以调整后投资总额1.17亿元为基准)。
从最初的投资2.17亿元,到今年初削减至1.17亿元,再到如今把剩下的 2,679.94 万元也另作他用。万祥科技对于“电池项目”的建设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对此,万祥科技指出,随着公司“电池项目”的实施推进,该项目募集资金投资进度已达80%,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已投产的生产设备已具备量产能力,且已开始产品量产和交付。现有的产能在一定时间段内已能够满足客户开发和生产需要,考虑到外部经济环境以及自身客户需求等因素,为避免设备空置,公司决定稳步推进新增设备采购、运输、安装及调试工作,因此该项目募集资金投入进度较慢,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公司拟终止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并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及业务发展。
万祥科技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2025年1—6 月,万祥科技动力/储能业务收入约为1.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1.67%,消费电子产品收入约为4.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55%。
“相关业务增长使得公司自有资金的需求增加,为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经公司审慎研究和评估, 决定终止‘电池项目’并将剩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万祥科技称。
对于“电池项目”建设的曲折经历背后发生了什么,经济观察报多次致电万祥科技,但电话未接通。
“电池项目”生产的微型针式及扣式锂离子电池,主要用于智能手表、蓝牙耳机、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无线蓝牙智能防丢器、无线追踪器等无线蓝牙设备,助听器、血糖仪等医疗设备,以及小型遥控器、袖珍计算器等工业及消费电子设备。
上述市场均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增量市场,因此有行业人士指出,万祥科技多次延期购置生产设备、降低投入的背后,大概率是其相关业务的市场拓展出现了问题。
实际上,除“电池项目”之外,万祥科技三大募投项目中的另一项目也出现重大“变故”。2022年4月,万祥科技将募投项目“笔记本电脑外观结构件产业化项目”变更为“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及柔性功能零组件产品扩能项目”,后者已于2024年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其之后的新能源业务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上述行业人士指出,一家上市企业频繁更改投资项目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管理层对于市场形势的把握存在问题,这将给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带来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