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资管践行“长钱长投”,业内人士发声

2025-09-29 16:03

由中国证券报主办的“长钱 长投 长青”2025保险业、信托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在以“低利率之下保险机构金融资产配置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利率中枢下行环境下,资管机构面临的资产配置新挑战进行了讨论。

圆桌论坛现场

面对新环境新形势,与会嘉宾认为,作为市场上重要的长期资金,保险资金需在坚守长期投资、绝对收益理念的同时,积极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拓展投资能力边界,并呼吁完善长期投资生态,以真正践行“长钱长投”,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险资机构信心增强

与会嘉宾认为,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险资机构的信心在增强。

“自去年9月份以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信心在修复。” 中意资产总经理贡磊表示,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表现。在经济增速放缓、央行维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债券利率出现较大幅度上行,股票市场迎来上涨。

贡磊认为,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走势体现出基本面的变化:一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二是以“反内卷”为代表的预期升温,预计 “十五五” 期间将是我国改革推进最密集的阶段;三是出口韧性凸显,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展现出中国经济的确定性。

“在保险机构的大类资产配置上,最重要的变化是保险机构的风险偏好在提高。”贡磊说。

中邮资管董事、总经理张戬表示:“我们的投资理念是资产与负债相匹配。当前市场环境与过去两年有所不同,配置思路需随之调整。

安联资管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张光表示,去年以来,鼓励险资发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作用的政策频出,今年以来,监管继续鼓励险资入市,可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进一步提升。从负债端来看,保险产品的加权平均负债久期是15年,未来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过去的承诺较高收益的商业模式很难持续,过去依赖于利差的商业模式,要变成“三差平衡”的商业模式。

从政策环境来看,华泰资产副总经理万慧勇表示:“目前政策环境更加友好,对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更加友善。”

调整配置结构

从目前保险资管行业配置情况来看,固收资产与权益资产是险资的主要配置资产。多位与会嘉宾认为,在固收资产方面,稳健仍是基调,但策略更趋精细。在权益资产方面,多位嘉宾表示,公司适度增加了权益资产配置。

张戬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固收类资产配置的策略是债券端久期的变化,尽量对冲利率风险,同时保证一定的灵活性。此外,积极捕捉权益市场、股权、不动产及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可能出现的机会。

贡磊表示,今年上半年,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超过8%,较年初有较大提升。就中意资产而言,今年也增配了2%的上市权益类资产,未来公司计划择机进一步增配权益类资产。

“华泰资产自去年以来便看多股市,权益资产处于高配状态。”万慧勇表示,尤其在去年9月资本市场估值低位时加大配置,重点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及个股。

与会嘉宾表示,除了传统的固收和权益资产,寻求收益来源多元化,特别是通过另类投资拉长久期、平滑波动、增加收益弹性,成为险资调整资产配置结构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张光认为,险资机构是市场上可投资产类别最广泛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对于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REITs,张光认为,REITs底层资产的运行模式和现金流的可预测性,使其在低利率环境下具有吸引力。

此外,张光认为,未来在资产端,还可以发展利率互换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问题。

增强投资能力

投资环境的变化和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也对险资机构的资产识别和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英人寿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杨屹表示,险资机构过去长期习惯于“抓信用”,但是在“抓资产”方面存在短板。未来,保险公司必须尽快建立从“看信用”到“懂资产”的能力跨越。只有将一级股权等腰部资产的管理能力夯实,保险投资才能行稳致远,更好地抵御利率和市场波动的风险。

从控制回撤的角度,万慧勇表示,加大量化工具在产品组合管理、资产配置测算中的应用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深化价值投资,拥抱优质成长,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业内人士认为,险资机构需拓展能力圈,加强自身的投研体系建设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新质生产力来深入研究,加强对新能源、科技、高端制造等新经济领域的研究,寻找真正具备长期竞争力和成长性的公司。

在业内人士看来,险资机构应建立覆盖宏观、行业、公司的标准化、流程化研究体系,确保研究深度能够有效转化为投资决策。还应大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用于宏观指标预测、信用风险预警、另类数据挖掘等,提升决策效率和科学性。在风险管理能力方面,从“合规风控”转向“主动型、前瞻性风控”。

张光还表示,“长钱长投”需要完善投资生态,包括长周期考核机制等。目前国有保险公司在长周期考核机制上已经做了一定探索。在张光看来,保险资金“长钱长投”的方式不仅是股权,还可以通过债权等多元化的方式,满足长期资金的诉求。

来源:中国证券报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