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罗马帝国庞贝古城壁画《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和中国汉朝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为研究对象,立足中西方文明互鉴视角,系统探究两种壁画艺术的差异与共性。首先梳理壁画艺术的历史价值及罗马、汉朝壁画的整体概况——罗马壁画以写实主义为核心,承载社会政治功能与多元文化包容特质;汉朝壁画聚焦墓葬空间,侧重象征主义与精神意境表达。在此基础上,从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技法特点与艺术风格两大维度展开对比:题材上,前者取材希腊神话颂扬英雄主义,后者依托中国神话传递宇宙观与哲学思考;技法风格上,前者运用透视、光影塑造立体形象,后者以流畅线条与象征手法彰显平面装饰性与思想内涵。研究表明,两类壁画的差异映射出双方独特的历史脉络、文化氛围与审美意识,而丝绸之路推动的文明交流,又为东西方艺术的互鉴融合与后世艺术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罗马帝国;汉朝;壁画艺术;《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卜千秋墓壁画;艺术对比;文化内涵
1 研究背景
壁画作为⼀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不仅对古代建筑起到了装饰作用,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化信息。壁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深刻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宗教信仰与政治意识形态,其空前的艺术高度和历史自觉性不容忽视。在古代⽂明中,罗马帝国和中国汉代的壁画艺术各有千秋,生动呈现了东西方不同的地域文化与美学观念。这两种艺术形态的多元性,不仅彰显了各自文明的开放与包容特质,更在全球文明互鉴的视域下,充分体现了中西方艺术在造型与装饰并重、感官形式与思想观念交融等方面的融会贯通。
罗马的壁画艺术尤以庞贝古城遗存为代表,展现出高度的写实主义和细腻的表现力。罗马壁画题材多聚焦于神话故事、世俗生活和自然景观,色彩鲜明,构图复杂,体现了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此外,罗马壁画还承载着强烈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常被用以彰显权力、财富与帝国荣光,服务于统治权威的塑造。相较而言,汉朝的壁画艺术则注重象征主义和宗教内涵。汉代壁画多见于墓葬空间,如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主题常围绕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展开,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汉朝壁画风格以线条简练、设色鲜明著称,风格上更加注重精神意境的表达,反映了汉代人对生命、死亡和彼岸世界的独特理解。通过对罗马帝国和汉朝壁画艺术的系统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以及这些艺术形式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贡献和影响。壁画不仅是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
2 研究内容与目的
纵观历史长河,中西方绘画艺术虽然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却也不乏交流互鉴。然而,在各自的艺术实践中,其核心关注点呈现出显著差异:西方绘画传统更倾向于以物体为中心构建场景。如罗马壁画,其题材广泛涵盖希腊神话人物、历史叙事及罗马神祇,比如本文的分析对象《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此外,罗马壁画作品中也包括了大量的生活场景,如宴会、花园和集市等。罗马壁画通过极致的细节描绘、写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对人物神态、动作、表情的精妙捕捉,以及透视法的娴熟运用——旨在精准复现现实场景与状态。
图 1 《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
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核心追求在于“意境”的营造。正如学者指出:“中国画最高深的特色是意境,那么意境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作画的过程中将要表达的物象加上神色,加上特有的感情,而不仅仅是只照搬在纸上。”公元1世纪中西美术研究——庞贝古城镶嵌壁画《伊苏之战》与汉画像石《胡汉交战》对比中国古画在描绘场景时,并不刻意强调人物形态的精确性,笔下的人物更侧重于象征意义与精神层面的传达。其题材同样涉及宗教与神话。如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中的女娲和伏羲形象,就体现了汉代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在艺术表现上,常运用鲜明的色彩,尤以黑、红、白等色调为主,服务于作者意境与情感的抒发。
通过壁画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罗马和汉朝社会的不同特点。罗马的壁画多见于私人宅邸与公共建筑,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美学的普遍追求和对于空间装饰功能的重视。然而在罗马一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其壁画也生动反映了罗马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而汉代壁画则以其简洁凝练的艺术形式,深刻承载了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着力于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内在美的彰显。
3 庞贝壁画艺术概况
在深入探讨庞贝古城壁画《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之前,有必要了解其出土背景——庞贝古城的历史。庞贝,这座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城市,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畔,背山面海,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这场灾难意外地封存了城市街道、房屋乃至室内装饰,使其保存状态异常完好,为后世考古学家研究古罗马社会生活、建筑与艺术文化提供了重要作用。
在庞贝古城中,科学家们发掘了大量的壁画。生动展现了其艺术风貌。这些壁画深受希腊化艺术影响,同时融入了鲜明的罗马本土特色,其风格演变被学者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第一风格(“镶嵌风格”),第二风格(“建筑风格”),第三风格(“装饰风格”),第四风格(“综合风格”)。在这些风格的影响下,罗马文化不仅仅是与希腊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古罗马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本次聚焦的《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壁画,其题材便源自经典的希腊神话,主要讲述了伯尔修斯的冒险和他拯救公主安德洛墨达的经历,伯尔修斯是宙斯和凡人达那厄的儿子。他因为杀死了蛇发女怪美杜莎而闻名。回程中,他遇到被海怪威胁的公主安德洛墨达。她因母亲夸耀她的美貌而被波塞冬派出的海怪威胁。珀尔修斯杀死海怪,救出安德洛墨达,并向她求婚。这幅作品本身即是希腊文化深刻影响罗马艺术的明证。同时,从庞贝壁画整体风格的演变——由希腊化的自然主义倾向,逐渐发展出更具装饰性与抽象性的特征——也清晰展现了罗马艺术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包容性与创新精神。
4 汉朝壁画艺术概况
汉朝(前202年—220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其经济、文化、科技与艺术均臻于鼎盛。而壁画,作为艺术代表形式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汉朝的壁画不仅仅是单纯装饰皇宫和陵墓的艺术,更是承载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汉朝的壁画多以墓葬为主要载体,题材广泛涵盖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及历史事件,艺术手法多样,生动映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技法上,汉朝的艺术家尤为注重线条的流畅性和色彩的搭配,常以精炼的线条勾勒主体轮廓,再施以细致的填色与装饰。
图 2 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局部)
汉朝古墓壁画中,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卜千秋古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西汉时期的一座大型陵墓。墓主人卜千秋曾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官员,墓葬前结构复杂,规模十分宏大,壁画保存完好。汉代盛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深信厚葬可保障逝者在彼岸世界延续其生前生活,故陵墓建制极尽考究。卜千秋墓壁画中,大量描绘了中国上古神话场景及神仙世界,尤以创世神祇女娲、伏羲的形象最为瞩目。这些壁画被精心绘制于墓室核心位置,其意义远超装饰功能:它们深刻体现了汉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永生不灭的追求,以及对天地宇宙起源的崇拜,是汉代宇宙观与哲学思想在艺术上的凝练表达。
5 《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与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对比
5.1 题材内容、文化内涵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与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在题材选择与文化内涵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题材方面,《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取材于希腊神话,描绘英雄事迹,是西方美术中常见的题材,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在洛阳汉朝卜千秋墓壁画中,选择的题材主要是女娲、伏羲等中国神话人物,这些题材反映出了汉朝人对于宇宙的思考和对天地和谐的崇拜。
在文化内涵上,可以看出罗马帝国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核心在于颂扬个体的英勇行为、爱情与胜利,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英雄品格的崇尚。这个类型的神话故事在罗马社会被用来公共教化,传播勇敢与成功的理想。汉朝壁画体现出了汉代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宗教和哲学理念的载体。
5.2 技法特点、艺术风格对比
在技法表现上,《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与洛阳卜千秋墓壁画亦呈现鲜明对比:在罗马《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中,主要采用写实风格,运用透视法、光影效果与精细的细节描绘(如人物表情、肌肉线条和衣物褶皱),塑造出立体生动、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同时,其复杂的装饰图案与丰富的色彩凸显了强烈的装饰性,体现了罗马艺术的高度美学追求与艺术创造力。
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则以流畅的线条为主,注重线条的流动感和表现力。强调了图案的平面型和装饰性,让人物和场景排列更加注重构图的平衡和协调。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简约而富有韵律的线条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文化观念。
6 结论
综上所述,汉朝与罗马帝国时期的壁画在题材选取、艺术表达及绘画技巧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深刻映射出两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脉络、⽂化氛围和审美意识,同时也彰显了壁画艺术在不同⽂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深厚内涵。 尽管汉朝与罗马帝国在各自地域独立发展,但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促进了双方民族文化与艺术风格的交流。东西方艺术在此过程中相互借鉴,相辅相成,共同演进。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互动与融合,为后世艺术形态与设计理念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信息
刘子婵 北京一零一中
参考文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