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33222亿美元,较7月末上升299亿美元,升幅0.91%,继6月末后再次站上3.3万亿美元关口。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已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8月末官方黄金储备增至7402万盎司(约2305吨)。
2025年前9个月,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基本保持连续增长态势,除7月份规模环比下降252亿美元外,1—9月份其余月份分别增加66.79亿美元、182亿美元、134.41亿美元、410亿美元、36亿美元、322亿美元、299亿美元、165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2025年9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小幅震荡,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中国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日发布的数据则显示,9月末中国黄金储备为7406万盎司,环比增加4万盎司,为中国央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
外汇储备与黄金储备同步增长,传递出多重信号。
今年9月以来,中国外储规模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3.3万亿美元上方。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外汇储备变化主要是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小幅震荡,非美元货币涨跌互现,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带来的正估值效应。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还观察到,9月份,美元指数收平于月初的97.8,前期市场对美联储降息已有充分定价,美元阶段性下跌压力基本释放。“非美货币相对疲弱对美元亦有支撑,日元、英镑兑美元分别下跌1.1%、0.5%。资产价格方面,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上涨0.7%,美股延续强势上涨,9月份美国标普500指数上涨3.5%。”温彬表示,美联储降息向全球释放流动性,主要经济体股市保持高景气,日经指数上涨5.4%,欧洲斯托克指数上涨1.2%,股债双强对外储形成支撑。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中国3.3万亿外汇储备的战略价值也愈发凸显。
作为国家金融安全的“压舱石”,这一规模的外汇储备为应对外部风险提供了充足缓冲。从历史经验看,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抵御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维护汇率稳定的关键保障。2025年以来,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频繁,国际资本在新兴市场间频繁流动,而中国外汇市场始终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双向波动,这与3.3万亿外汇储备形成的“安全垫”密切相关。
从储备多元化战略视角来看,黄金作为兼具避险属性与价值稳定性的特殊资产,是外汇储备降低对单一货币依赖、分散汇率与信用风险的重要配置选项。中国央行已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9月末黄金储备规模达 7406 万盎司,这一持续动作不仅是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主动应对,更体现了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增强储备抗风险能力的长期战略考量。
黄金储备的持续增加,还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形成重要支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黄金储备规模是衡量一国货币信用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经验表明,强势货币背后往往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作为支撑。中国连续增持黄金,实质是为人民币赋予更坚实的 “信用锚”,提升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价创下新纪录之际,黄金在除美联储外央行的储备占比,自1996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国债。资管机构Crescat Capital合伙人兼宏观策略师塔维·科斯塔认为,这一转折点可能是“近代史上最重大的全球再平衡的开始”,这反映了各国央行在战略性调整储备资产结构:从美元债券转向黄金等实物资产。
北京时间10月7日亚市早盘,现货黄金价格一度攀升至3977.45美元/盎司,再度创历史新高。同时,纽约期金一度触及4000美元整数大关。
从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稳中有升,到连续11个月的黄金增持,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稳规模与优结构始终相辅相成。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继续调整、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深度变革,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将持续为应对外部冲击、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坚实底气,而对黄金等多元化资产的持续配置,也将进一步增强储备资产的抗风险能力与长期保值能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9月30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与产业链重构风险并存,外汇管理部门将推进高水平开放,完善“便利、开放、安全、智慧”的外汇管理机制,维护市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