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5-10-22 10:0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抓手,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着力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始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聚力工程,其以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引领广大村民的思想价值体系建构,而且还以有形的力量显性深刻地助推乡村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力助推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得到了文化的浸润、涵育与滋养。在潜移默化的乡村文化实践中,广大农民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价值理念等方面获得提升,精神世界愈益充盈,精神信仰愈发牢固。当前,立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现状,要理性审视相关问题与矛盾,深度思考以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来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聚力理念转换以彰显时代内涵

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积极建构以彰显时代特点、深蕴地方特色、富于乡村风韵为内核的现代乡村文化发展理念,着力彰显乡村文化的时代内涵,教育引领广大村民在新的时空境域下不断匡正自身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积极的精神成长。一方面,要注重将现代文化发展理念有机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在有效承扬乡村文化谱系中的优秀因子的基础上,要在外源性动力助推下生成乡村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样式,使其在城市化、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社会总体格局中获得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将深蕴现代元素的优秀文化内容、新颖表现形式与科学思维范式有机融入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环节、要素与过程之中。要同时代发展的典型特质和广大村民生活实践需要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内容,创新乡村文化形式,扩容乡村文化内涵,着力增强乡村文化的时代感、吸引力、认同度与感召力,进而最大程度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发展活力。在具体的乡村文化实践中,要善于利用诸如以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礼仪等为牵引的传统乡村文化活动契机,有机融入现代文化发展理念,要进一步挖掘深蕴现代特质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乡村文化为驱动力的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与劳动教育等一体化现代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共生与和谐共在,为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营造新型乡村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注重将现代文化气质样态有效引入农民精神品格培育过程之中。在以淳朴善良、诚实守信、勤恳劳作、宽厚待人、守望相助、淡然平和等作为内核的传统乡村文化精神品格培育的基础上,要将现代意义层面的文化气质样态引入其中,立足现代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各类乡村文化服务平台的作用,将内蕴现代价值意蕴的精神气质、文化意涵适时注入,深度挖掘能够集中凸显地域特质、深蕴当地农村生活样态且契合农民精神成长需求的乡村文化展现形态,积极打造符合当地实际、富有地域特色且深蕴现代特质的独特性乡村文化景观,积极培育农民现代精神品格,积极推动其精神成长与意义世界的理性建构。

推动基础建设以夯实保障根基

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强化以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为抓手、以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展呈多维化协同联动的乡村文化建设基础保障新图景。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立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实际,要在基本政策、资金保障等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予以进一步支持,推动专项政策落地,确保专款专用,积极打造有利于乡村文化发展、有助于乡村文化生态系统优化的政策资金环境,使富于浓厚乡土气息、承载朴实乡村记忆、镌刻独特乡村密码的乡村文化进一步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诸如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的强力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立足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际,着力强化以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为牵引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既要高质量推进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相关建设,以立意鲜明、内涵深刻、贴近生活、多维多面的乡村文化实践活动涵育农民的精神世界;同时又要积极着力于诸如乡村文化普惠项目、乡村文化传承基地、乡村文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等多维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并完善乡村文化活动的载体与形式,为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条件基础。

优化人才队伍以激活主体动能

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激活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夯实主体根基,增强主体效能。一方面,要以本土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本抓手,激活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长期扎根于乡村文化土壤之中的乡贤人士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有效参与,充分考量其知晓乡村文化与当地民情的特点,有效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高度凸显其主体意识,使扎根乡土的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参与者、建设者与实践者,最大程度激发内生性主体动力。具体来看,既要注重发掘乡贤人士和留守村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充分彰显其在扎根乡土、传承民间手工艺等方面的独特功用,鼓励其向广大农民积极进行富于乡韵气息的故事讲述,强化农民的乡村传统文化记忆;同时又要鼓励在外创业打拼的村民归乡创业,为其发展各类乡村产业与村民事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最大程度唤醒外出村民对于故土的依恋与深深的乡愁,在返乡支持乡村发展、着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亦需要注重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全力支持返乡村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以此推动乡村文化创新活力与现代魅力的集中显现。另一方面,要注重其他各类主体参与效用的发挥,增强外源助力。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组织,依托政策牵引与制度保障,可以将派驻到村的乡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成员等主体力量积极纳入乡村文化建设队伍中来,使其能够贴近广大村民的生活实践要求与文化发展需求,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落、贴近村民生活,着力进行生动的多维化乡村文化实践。

强化技术赋能以提升传播效能

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以技术赋能为依托,进一步拓展乡村文化传播空间,提升乡村文化传播效能。一方面,拓新传播范式。要积极着力于数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突破传统意义层面乡村文化传播中的时空规制,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数智化传播内容,创新乡村文化数智化呈现方式,着力打造立意鲜明、底蕴深厚、立体沉浸的乡村文化传播范式。要以村落古建、戏台广场、书屋礼堂、农业景观、节庆现场等乡村文化传播介体为依托,积极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元宇宙场景建构技术、多感官融合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将乡村文化内容予以具象化、场景化、数字化、交互化、立体化呈现,积极打造以内容交互性、多感官协同性、时空延展性和具身体验性为内核的乡村文化新型传播范式。另一方面,拓宽传播渠道。要在持续发挥诸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渠道对于乡村文化传播功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新闻资讯类、视频直播类、社交社区类、生活娱乐类、旅游购物类互联网 传播媒介中嵌入乡村风光展播组件、乡风民俗宣介专栏、数字乡村人文知识科普、乡村文化活动交互模拟H5界面。加快开发乡村文化交流网站群与乡村文化信息共享APP,着力开展原创性乡村文化IP开发应用,积极构建乡村文化资源数智化共享平台,推动不同传播媒介之间就优质乡村文化素材、热点乡村文化议题、典型乡村文化案例等进行实时共享、智能联动、协同共进,形成全时呈现、全场景覆盖、全方位融渗的乡村文化数智化传播矩阵系统。

进行机制构建以织密实践网格

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进一步推动工作机制层面的改革创新,进而将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更好地转换为实践效能。一方面,积极构建文化交流工作机制。要积极鼓励广大村民就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乡村场域内不同风格、不同层次、不同关注点的文化样态实现公共化交流与互动,通过合理关照广大村民源自于现实生活实践的文化需求,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由“幕后”走向“台前”,由原先意义层面的一味“输血”变为主动“造血”。在具体的乡村文化实践中,村支两委要带领广大村民积极打破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同广大村民的隔膜感,祛除文化的表演化倾向,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规则的重构,有效拓展乡村文化活动空间,积极创设为广大村民所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形态,注重广大村民的公共文化参与,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的实践效力,使其在乡村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好“粘合剂”功用。另一方面,积极构建文化生产工作机制。在对目前乡村文化的显著优势与问题局限加以理性审视的基础上,正确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认真厘析乡村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有效关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文化元素,积极吸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自然风韵、人文风情与醇厚风华之中深度挖掘乡村文化所内蕴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着力彰显乡村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时代意义,积极呈现具有中国特色、内蕴时代特质、展现乡村新貌的乡村文化新样态。在具体的乡村文化实践中,要善于将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样态与民俗民风样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与时空境域下予以“活化”,使之更为契合广大村民的文化接受习惯与文化审美旨趣。要着手组建以民间手工艺、民间曲艺与民间活动等为内核的文化展演团队,倾力创作具有生命活力、时代影响力与乡土辐射力的文化精品,着力打造专业化、特色化乡村文化品牌,积极开发具有标识度与认同度的乡村文创产品。在此基础上,将社会新风、时代力量与民众关切有机融入乡村文化生产之中,积极助力乡村文化现代化,进一步丰富广大村民精神生活,使广大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乡村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与践行力。

(作者:张翼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小雅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光明网 作者 张翼 刘小雅)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