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智己LS9 的上市,再次暴露出上汽在高端品牌路径上迟滞的尴尬位置。
这款售价32.28 万元起的全尺寸 SUV,本应承担品牌向上的任务,却被迫在竞争最激烈、最拥挤的 30 万级区间“卡位”,通过堆叠配置换取市场关注。
对于被寄予厚望的智己而言,这种策略不仅无助于品牌定位的清晰化,反而令外界更难理解其在上汽体系内承担的高端策略究竟指向何处。
沿着这样的逻辑继续往下看,可以发现LS9 的产品呈现方式也在强化这种“策略偏差”。从车身尺寸、空气悬架、800V 平台到四轮转向,再到激光雷达与大屏娱乐,智己 LS9 将能够堆入的硬件几乎全部一次性装满,甚至延伸出地暖、车载淋浴等争议功能,呈现一种近似“溢出”的姿态。
表面上,这似乎是“对消费者极度友好”的诚意表达,但从品牌战略角度看,却更像是过去电脑行业常见的“攒机”逻辑,通过打造出极致性价比和堆高“花式”配置来制造吸引力,而非通过智己汽车本身的品牌力来支撑价格体系。
正是这种以“堆料”替代品牌塑造的做法,使其与当前中国高端新能源车竞争的主流路径产生明显背离。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在 30 万元以上区间,比拼的已不再是硬件堆叠,而是品牌心智与用户标签的建立,这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而行业里的对照案例也愈发凸显这一点。当下自主品牌的高端化趋势,正通过提升价格上限、强化场景标签来确立品牌势能,而不是在中端市场比拼配置。
长安正将阿维塔推向百万级,并借助与海尔的合作构建高端生态叙事;江淮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同样指向百万级市场,品牌提升效果已开始显现;吉利的极氪则依托持续的产品投入强化“年轻性能电动”的形象,极氪 009 甚至逐步成为部分商务人士与社会名流的选项。
在这样的行业分层里,智己反而在价格与定位上不断下探,将旗舰车型压入30 万级区间,用堆料方式维持曝光与讨论度,这自然呈现出与主流高端化趋势不一致的路径。
进一步来看,智己LS9 的核心问题还不止于此,其产品设计与定价之间的结构性错位尤为突出。它拥有旗舰车的体量和商务化的设计语言,却以主流家用车的价格进行竞争;硬件水平甚至超越部分豪华品牌,但品牌认知度却无法与理想、问界、蔚来等头部企业相比;它具备超配属性,却在场景定义上模糊不清,难以找到精准匹配的用户群体。
这种模糊很快反映在市场舆论上。网络上,消费者对智己LS9 的评价多数并非“豪华旗舰”,而是“配置很高的一款国产 SUV”。这意味着,在最关键的品牌塑造阶段,智己仍未形成一个足以让用户立即识别的清晰画像。
如果把近两年中国高端新能源车的成功案例横向比较,这种差距会显得更为直观。理想牢牢占据家庭用户心智,问界依托华为技术体系完成高端化跃迁,蔚来通过换电与服务体系维持中高端定位,极氪则凭借吉利体系形成科技豪华甚至兼具商务属性的特征。这些自主品牌虽然都在争夺30—40 万元区间,但各自都有支撑品牌溢价的明确标签。
反观智己LS9,既不像大型家庭车,也不像传统商务旗舰,更难归入科技豪华的范畴,呈现出一种难以归类的状态。
也正因此,有一种声音认为智己LS9 实际上承担了“卡位车型”的角色。它通过压低价格、堆高配置,在品牌势能有限的情况下,用产品本身制造出所谓的“价值锚点”,让理想 L9、问界 M9、蔚来 ES8 等车型的价格体系显得更高,从而搅动这个价格区间的认知边界。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让竞争对手承受更多价格质疑,但长期看却会削弱智己自身的品牌向上能力。当一个品牌的价值主要靠配置而不是品牌本身来体现时,它很难在高端市场形成持续、稳固的增长路径。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企业内部的品牌定位模糊。智己原本被寄望为上汽自主品牌“高端化”的核心承载者。然而当其他主机厂纷纷以百万级项目设定品牌上限时,智己却转向在中端区间竞争性价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体系内的棋子”。
这种错位并非源自产品能力,而是源自战略选择。以上汽的体系实力,完全可以打造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高端豪华车;但从当前布局看,上汽似乎并未真正把智己放在“定义竞争”的位置,而更多是让其参与竞争、搅动市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新阶段,高端化不再仅靠硬件,而是依赖品牌、风格、价值观与场景认知的共同塑造。堆叠配置可以带来短期增量,但无法带来长期品牌溢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智己LS9 展现的不仅是智己的品牌向上,而是自主品牌高端化道路上的犹疑。
从产品层面看,LS9 的确是一款竞争力不弱的车;但从品牌维度看,智己并未踏上一条稳健明确的高端化路径,而是被迫在市场夹层中寻找立足点。对于一个肩负品牌向上使命的新品牌而言,这是最值得警惕的信号。
如果智己无法尽快建立清晰的用户心智与品牌标签,那么无论LS9 的配置堆叠到何种程度,它都将难以在未来的高端竞争中站稳脚跟。配置可以被模仿,价格可以被调整,但品牌向上需要时间、投入与战略定力。这恰恰是智己当前最缺乏的。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