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一座塔

2025-11-18 08:23

“塔”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建筑,我们今天要说的塔专指佛塔。佛教为什么要建“塔”?其中一种说法,说释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问他:“您走了以后我们该如何表达对您的尊重和缅怀呢?”佛祖没有回答,只是把僧袍铺在了地上,然后把乞食的饭钵倒扣在袍子上,接着又把禅杖立在了钵上。弟子们遵从他的遗训,于是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佛塔,也就是印度所称的“窣(sū)堵波”。

供奉舍利的窣堵波分为台基、覆钵、宝匣和相轮四个部分,那么显然,这方叠的僧衣就是四方形的台基、饭钵就是半圆形的覆钵,禅杖就是刹杆和相轮,所以,这塔完全就是佛的化身。

既然是佛的化身,是不是很快就流行起来了呢?还真不是。早期,这个类似坟冢的建筑还被视为禁忌和不洁之地,一般都修建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在佛陀涅槃之后约两百年,印度历史上最传奇的一位皇帝——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且把佛教定为了国教,随后,他打开了佛陀的坟冢,用神力把舍利分成了八万四千份,接着就修建了八万四千所“窣堵波”,供天下人礼拜,到这个时候,“佛塔”才真正得以普及。

那中国的佛塔和印度的“窣堵波”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知道,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佛教最大的特点,就是本地化能力极强,所以,佛塔也聪明地和当时盛行的神仙崇拜做了结合,并在后世发展出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等等样式,其中,最典型的楼阁式塔就是窣堵波和中国阁楼建筑相融合的典范,这窣堵波覆钵的主体地位被登高望远的中国楼阁式的塔身取代,舍利被埋藏在了地宫,而平头、刹杆和相轮逐渐构成了中国式塔的塔刹的主要部分。

简单来说,如果把佛塔比喻为变形金刚,印度的佛塔就相当于趴在地上的汽车,中国的佛塔则相当于直立起来的汽车人。

为什么这个窣堵波被称为“塔”呢?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它有很多名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叫作浮屠,也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了“塔”这个字,原因是佛陀的梵文叫“布达”,也就是英文的buddha,造字的时候就用声旁“荅”(dá)来表示它的读音,然后用中文的偏旁部首“土”,来表示这是用来埋藏佛舍利的土冢。你看,“塔”字,既准确地表达了它固有的埋葬佛舍利的功能,又从音韵上表示了它是古印度的原有建筑,真正达到了翻译的“信达雅”的水准,于是,“塔”的名称得以广泛流行。

后来,塔还派生出了护法镇邪、登高望远、导航引渡、文化风水等等作用,又因为用材和形制千变万化,塔本身变成了名胜风景,是古代仅次于宮殿的重要建筑物。

塔最为显著的标志显然是塔刹。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刹”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土田”和“国”,佛教的引申义为“佛国”。所有的塔,不管样式如何都有塔刹,所谓“无塔不刹”。我们甚至可以说,其实最典型的楼阁式佛塔,就是中国的楼阁上加了一个微缩版的印度的窣堵波。

所以,从结构上说,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它由刹座、刹身、刹杆和刹顶组成。

其中,刹座位于塔身之上,一般有须弥座形、仰莲瓣形、忍冬花叶形或者素平台座。

刹身由刹杆和套在刹杆上的圆环组成,这圆环,下面叫相轮,上面叫华盖。早期相轮的数量,一般和塔的层数保持一致,其中,喇嘛塔上的相轮一般是十三层,被称为“十三天”,之所以为十三,是因为天竺国的帝王出行的时候可以用十三顶华盖随行,佛享受和帝王一样的待遇,所以有十三相轮的说法。

刹杆的材质大多数是木头或者是铁,自上而下贯穿全刹,有的还直入塔身,用来增加整个塔的稳固程度,这刹杆代表的正是释迦牟尼成道时候背靠的菩提树。

刹顶一般由仰月、宝珠或者火焰宝珠组成。仰月和“圆光”一起,表示日月阴阳并存。宝珠象征佛舍利,得到这个宝珠,意味着火不能烧,毒不能害,平安吉祥。

当然,塔刹上的物件远不止这些,每一个小物件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就像是皇冠上的明珠,让整座塔显得庄严而华贵。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

来源:北京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