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距离贵州两千公里的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一场关于能源的变革正在戈壁荒滩上悄然发生。
这里是河西走廊的西端,日照资源丰富,但也曾因风沙肆虐而被称为“不毛之地”。如今,在白水泉光电产业园区,2.3万亩戈壁滩上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宛如蓝色的海洋。在这片“海洋”中央,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吸热塔,上万面定日镜时刻追踪着太阳的方位,将高强度的阳光汇聚于塔顶。
“这是国家第二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重点项目——金塔中光太阳能‘10万千瓦光热+60万千瓦光伏’项目。”金塔中光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副站长黄禄杉指着吸热塔介绍。

该项目采用“光热+光伏”配置模式,利用熔盐储能技术,解决了光伏发电“看天吃饭”的问题。白天,光伏板发电;夜晚或阴天,储存的高温熔盐释放热量继续发电,每年可向电网输送清洁电力约13.72亿千瓦时。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酒泉能建玉能科技项目建设现场,世界首台300兆瓦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工程正在推进,项目副总经理许瑞金介绍,该项目在地下100米深的花岗岩体中开凿硐室作为储气库,实现了核心设备的完全国产化,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电网的消纳能力。
然而,新能源项目建设往往面临前期投入大、回款周期长等挑战。
据了解,金塔中光项目总投资达42亿元,酒泉能建玉能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投资亦达26亿元。对于企业而言,融资效率直接决定了项目的并网进度。
“我们是和时间赛跑,当时正好赶在一个政策调整时间窗口,如果资金不能及时锁定,项目成本就会大幅增加。”许瑞金回忆道。
关键时刻,农业银行“差异化授权”机制发挥了作用。 “针对新能源领域,农行专门优化了审批流程,像这种重大项目,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农行甘肃分行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即可完成审批。”农行甘肃酒泉分行行长史军亮告诉记者。
“农行的动作确实是最快的,第一个和我们把合同签了下来。”许瑞金表示。为配合企业的快节奏,当地农行工作人员多次上门面签,甚至连夜处理放款流程。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农行甘肃分行已为金塔中光项目累计投放贷款7.17亿元,为酒泉能建玉能项目配套3亿元项目前期贷款,并在后续与当地金融同业通过“组合贷款”模式共同支持。
随着这些大型能源项目的落地,也为县域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在金塔县,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不仅为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税收,更带动了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下沉。在项目建设期,大量用工需求吸纳了周边村民就业;在运营期,电站提供了多个稳定的技术岗位。
这些金融资金支持下的“落地生根”新能源基础设施,正在重塑县域的产业版图,它们将原本闲置的荒滩、风场转化为高价值的生产要素,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绿色动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