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债就有5亿元。日前公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之间。
经济观察网讯 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17日在谈到有关“吉林大学在三月底自曝负债30亿”时表示,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全国绝大多数学校通过贷款这种形式的确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发展。
对于如何解决“绝大多数学校通过贷款这种形式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的问题,王旭明指出了几个办法:
第一,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件事情,教育部已经下发了几个通知,要求全国的高校对贷款要有科学的评估、要有规模控制,同时教育部的有关工作部门已经建立了一种模式,对各个高校的贷款建立了一种模式,即谁超过了警戒线,便会得到不能再贷款的警告,会有人对风险进行专门评估,从而更科学化。
其次,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近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仅仅是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今年便达到了95亿,2008年更要达到200亿。
“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数字!奖学金、助学金在加大规模后可以大大弥补一些学校欠帐的不足,因为交不出学费,学校就要拿出钱来弥补上,现在变成国家拿钱。这样就能延缓这种情况”。
同时,许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又急需建一些宿舍、实验室,包括教学楼等等,这些硬件不是建一次就坏了,是可以使用几十年。就此而言,无论是用一部分扩招后的学费来盖的楼,还是用贷款来盖的楼,都能够有一个长久的使用效率,这样学校在未来建设的压力会逐渐减小。
“总结一个结论,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增长,随着学校建设压力的不断减小,随着科学管理的不断加强,贷款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中国的大学校长很不容易,这些年来在条件不是很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努力的工作,开动脑筋想办法,为国家培养人才绞尽脑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这点来讲,我们应当向他们致敬!同时,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也对大学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大学领导者要求既精通管理和业务,还要懂财务、懂经济,他们任重而道远!”王旭明最后强调。
背景新闻
经济观察网讯 记者刘长杰 长春报道 2007年3月29日上午,身陷“债务门”漩涡的吉林大学,再次迎来了教育部调研组的工作人员。“也许会(对吉大所欠的巨额债务)有一个说法。”吉大宣传部部长刘景辉说,“相对于化解吉大整个的债务危机来说,这次调研仍属于探讨的范畴。”
10天前,吉林大学自曝债务,把自己推到了风暴中心,但此后,面对超过30亿元的债务和各方的追问,他们开始保持沉默。吉大党委书记张文显、吉大新闻发言人刘景辉,相继拒绝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然而,在渐次关闭的大门背后,一场“拯救吉大”的行动正在教育部的主导下进行着。
相关链接
教育部否认部分高校破产说
“部分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目前存在的高校贷款问题“会认真解决”。
据了解,我国公办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办学始于1999年,当时,高校缓解因大幅扩招面临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向银行借贷了大量资金进行高校改造和校园建设等。中国社科院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到2000亿元。有关专家认为:“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
对部分高校“破产”的看法,周济表示,“破产说”言过其实,不过,教育部要认真对待高校现存的贷款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
周济说,目前我国发展这么多的高等教育,高校在校人数是过去的5倍,因此必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看高等教育固定资产增加多少,现在我们固定资产增加了5000多亿元。”(来源:北京晨报)
相关评论
大学负债的症结在哪里
“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坦言他对高校发展前景的忧虑。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了高校的巨额贷款风险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担心,今天的大学,会像过去有些负债累累的国企一样倒下。
高校居然会像国企一样,面临着类似的破产风险,这听上去确实有点不太沾边。谁都知道高校是事业单位,高等教育又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怎么会像企业一样破产呢?但事实就摆在面前,此前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几乎所有的公办高校都有贷款。更有调查认为,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元到2500亿元。
扩招7年,负债2000多亿元,培养出千万失业者——有人这样形容当下高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窘境。7年前,中国高校开始扩招,由扩招又带来扩建。拿什么来扩建,只能是向银行贷款。于是贷款扩招,扩招再贷款,高校在贷款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于有业内人士声称: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现在看来,这绝不只是一个危言耸听的笑话那么简单。
高校背负巨额贷款,直接导火索可以看作是扩招。但细究起来,与高校的自身定位也脱不开干系。
按理说,高等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公办高校作为政府财政支持的事业性单位,不同于国企,它无须走市场化的路子,把自己当作市场主体来经营。但事实却是,扩招后的高校为了偿还贷款,不得不走向市场化的运作,将自己变身为市场主体。也就是说,高校名义上是“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却将自己等同于盈利性企业,虽然到目前为止它们还无一盈利。
在高校自身的错位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企业因为有《企业破产法》的约束,规范着其市场化运作。而高校却不用担心破产,因为学校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贷款最终还不还,买单的永远都是政府。所以,从表面上看,贷款的主体是高校,但其背后站着的却又是政府。不用担心贷款风险的高校,花起钱来当然大手大脚,行政大楼装修得是越来越高档,学校门面建得是越来越气派,有的连三层楼的饭堂都安上了两部豪华电梯,各式的宾馆、会议中心、假山、人工湖等,极尽奢华,高校腐败也越来越被人提及……
当然,将高校的巨额债务一味推给高校自身,也有失公允。众所周知,我们的高校连招生的自主性都不具备,更何谈发展的自主性。很多时候,正是政府的教育决策,银行的随意性贷款,造就了某些高校在“盲目贷款→财务危机→不良贷款→财政负担”的恶性循环中不得脱身。而这与国企的老路又是何其的相似!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为今后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不盲目扩招的前提下,赋予高校相对的自主权,明确其自身定位,该承担风险的就要承担风险,该政府支持的就大力支持,总之是不能让盲目贷款毁了中国的高等教育。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