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温总理出访背后的南海思考
王晓夏
2011-05-02 20:42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王晓夏 “(南沙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块试金石,它将检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是准备遵循国际规则,还是要自行其是。”1995年,菲律宾总统菲德尔·拉莫斯访问美国时,曾这样评价中国对南海争端问题态度中的政治意义。

在4月中旬,因菲律宾就南沙争端的过激言行,中国在发往联合国的一份外交照会中,首次使用“入侵”一词指责菲律宾。这一词汇暗含着“反制”、“反击”的味道,又加之南海周边国家媒体的“着力渲染”,一时间让南海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东盟越来越趋于“一体化”,在对外政策上也越来越趋于“共同进退”。在这一态势下,中国单方面对菲律宾的外交反击,似乎对周边其他东盟国家产生了某种“连带杀伤力”。

在中菲争执刚起的时候,4月27日,温家宝总理便起程前往马来西亚和印尼,对两国进行“突击访问”。访问消息是行前一星期才向外界透露的,在出访前夕,温总理在北京接受了访问国媒体记者的专访,大篇幅重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一贯主张。

一些海外观察家在评论南海局势时指出:中国多年来维持“争而不破、多头牵制”,这个局面现在正在被一点点打破。他们认为,中国总理对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的访问,无非是通过经济合作来拉拢两国,使两国在中菲的外交冲突中趋向支持中国,进而从内部瓦解所谓的“南海利益集团”。

暂且不论观察家对中国意图的判断是否准确,即便中国“真金实银”地投入大量资源来拉拢两国,产生的效果也会非常有限。因为在南海问题上,这两个国家和菲律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它们也均和中国存在领海纠纷,“唇亡齿寒”的道理将把中国的“可能的努力”化于无形。

中国将一再证实既往的和平外交政策,表明无意改变南海的现状。在这痛苦抉择的背后,隐藏的真实逻辑可能是:南中国海对中国而言,目前的根本利益不是领土和资源的得失,而是稳定周边国际环境,为发展赢得时间。如果和周边国家交恶,中国必须面对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马六甲困局”,贸易和能源的“南海通道”将陷入巨大的安全困境。

我们似乎有理由质疑:中国目前应对“南海困局”的策略是否有效?这一策略又是否将中国各个方面的努力涵盖进去了?

当温总理在马来西亚、印尼宣讲中国和平处理南海争端的诚意时,这两国的网民和媒体却在热议即将完工的“瓦良格”航母将对南海局势造成怎样的冲击。

事实上,他们很多人心里明白,中国的航母(航母本身是一件威慑意味十足的进攻型武器系统)不可能威慑到美国人,最有可能的用武之地是和中国有领土纠纷的南海小国。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在外交层面苦口婆心的拉拢,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作为一个整体,东盟在“美日集团”和中国之间寻求平衡。如果他们感觉不到中国的压力,自然会联合中国抗拒“美日势力”进入南海地区;如果他们感到中国锋芒逼人,自然也会借助“美日集团”的力量来抗拒中国,而美国非常乐见中国陷在困局中。

这种三方角力的局面将长期维持下去。除非中国真正拥有改变“格局”和“规则”的能力,否则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南海争端。

在如此复杂和长期化的态势下,正如南海问题专家吴士存教授所呼吁的,中国需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领域,能够通盘考虑,并具有前瞻性的“南海大战略”。通过长期努力,这一战略可以使南海局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区域经济也在一体化,中国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市场”等“软实力”,维护自己在“南海后院”的地位和利益。

对于中国,利益不仅仅是当下的现实利益,更多的还应该是有待发掘的潜在利益。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下,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茫茫南海之上的无人岛屿所具有的现实利益,更应该看到东盟十国能够给中国带来的潜在利益。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对南海的战略抉择不能被束缚在19世纪马汉的陈旧的“海权论”上,那个时代全球市场还处于萌芽期。中国需要开拓视野,与时俱进地认真思考自己的“南海大战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