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应当学会消费
2011-04-08 23:14
订阅
  普拉达说: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就是顾客全身穿满了Prada。而如今中国就如同全身穿满Prada的豪客让世界惊讶。

3月26日,在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正在拍卖的乾隆玉玺和清朝宫廷画精品 《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均被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买家拍走。乾隆玉玺被中国买家以1240万欧元的高价拍走,刷新了印章类拍品价格的世界纪录。《行阵》更是拍出2205万欧元高价,刷新了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纪录。

这并不太令人惊奇。去年10月,一位中国企业家以5.5亿的价格拍下了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但直到现在,这位中国买家还未付款,可能为自己的非理性行为后悔。这仅仅是一个花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国民正在全世界范围试图购买他们所能看到的一切东西,矿山、工厂、港口、土地、奢侈品、艺术品等等。中国要买下世界吗?

至少一部分迹象是这样的。奢侈品是最令中国人着迷的东西。高盛集团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消费奢侈品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而且,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专业人士分析说,中国人是否购买奢侈品并非取决于他们的收入和年龄,而是消费心理。

经历了多年的消费压抑后,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消费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但从一开始,我们的消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就夹杂异化的“基因”即炫耀性消费——通过购买一些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从别人的赞扬和嫉妒中,得到虚荣的满足。这种非理性消费最初表现为第一代富人们在酒吧里以砸XO数量多少定输赢(王恺与石崇斗富的现代版),如今在富人的示范效应下,蔓延成为全民性的炫耀性消费,人人都想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导致奢侈品消费的非理性化。在发达国家,人们用于奢侈品消费的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左右。而在中国,一些人敢把40%的收入花在购买奢侈品上。很多人的自身财富甚至不足以支撑奢侈品的消费。

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0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青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就是为了拥有一件奢侈品,品牌文化不重要,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它是奢侈品就行,最大的卖点就是“必须是圈子里公认的奢侈品”。

这种心理或可以理解。我们从一无所有突然变成腰缠万贯,一夜暴富的心态最终表现的畸形行为是不求有用,只求占有,包括对奢侈品的刻意、盲目的购买。这同上世纪的美国消费主义如出一辙:勤俭持家不再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但是如果中国也开始学习美国式的消费主义,那无疑是一场灾难。正如英国《卫报》驻亚洲环境记者华衷所写的那本书的名字 《当十亿中国人一起跳》,地球会改变轨道吗?答案是会的。人口数量庞大的中国如果像美国一样,过度消费成为主流的话,那地球的资源将难以承受。所以,我们反对消费主义,不过这并非限制消费,回到过去。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式消费应建立在理性、科学、可持续的观念上。

即使对于中国的富人来说,炫耀性消费也并非其财富和个人价值体现的惟一方式。美国慈善家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过度的奢侈会演变成为“奢耻”。相比之下,中国富人在慈善方面的消费是不够的,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大陆富豪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而他们拥有的社会财富却在80%以上。我们知道,中国的慈善式消费依旧有众多的制度障碍,但是中国的富人们必须先确立一种理念:真正格调的核心并非拥有奢侈品与豪宅的数量和价值,而是有多少社会责任感。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