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收益差35%基金“一对多”惜败私募(1)
赵娟
2010-09-14 07:32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赵娟 9月,基金专户理财“一对多”产品出炉一周年,但无论在业绩、声誉还是创造的利润上,“一对多”都没能获得“小红花”。

根据9月初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一对多”产品运作一年净值仍在0.9元-1.1元之间,业绩表现最好的海富通旗下一产品近一年来收益率也仅为25%,而同期运行的私募基金最好的粤财信托·新价值2期收益率已达到61.65%。

相较于去年9月份,基金公司热情高涨地以“绝对收益”、“灵活操作”等宣传口号力推“一对多”产品、广泛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大客户相比,如今他们似乎对“一对多”产品低调有加,希望借此进军高端理财市场、与私募基金一较高下的想法也鲜有提及。“难看”的年度收益与客户们当初的预期相距甚远,这不仅伤害了客户的投资热情,而且使得“一对多”成为外界不再愿接受的名词。

业绩尴尬

基金“一对多”由于不公开业绩,只能通过投资者在某网络论坛中上传的所购产品的净值“管中窥豹”。

目前,该论坛统计的40余只“一对多”产品业绩更新截至9月3日,其中半数以上产品成立一年以来收益不足1毛钱,7只产品净值仍为负。这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心寒。

而这还是在A股连续反弹了两个月之后的业绩。根据8月份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约有26家基金公司共发行了140只“一对多”产品,仅十余只产品取得了正收益;而500个私募产品中业绩排名在前1/3的私募基金近1年、近2年分别取得16.89%、65.24%的收益,远远超过公募“一对多”产品。

纵观各基金公司的 “一对多”产品设计,尤其是前两批推出的产品,几乎全为“灵活配置型”,即资产配置范围为0%-100%,空仓、满仓可灵活操作。但灵活操作的空间也留下了难题。一位基金研究人员指出,灵活配制的产品既考验选股更考验择时,尤其是择时出现问题时,灵活配制就成了业绩的“双刃剑”。

“最近市场上涨,我们的压力也很大,客户在抱怨‘一对多’没有公募产品反弹的快,因为前期专户产品控制了仓位。”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业务负责人称。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