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收益差35%基金“一对多”惜败私募(3)
赵娟
2010-09-14 07:32
订阅
 1  |  2  |  3 

其实证监会在2006年就开始酝酿推出基金专户业务,曾专门就此出国考察,不过现在看来,基金“一对多”业务开闸的时间点却不是在2008年底A股市场的底部,反而是在2009年9月大盘系统性反弹的阶段性高点上,当时沪指的点位在3000点附近。而最近的一年,A股震荡市,沪指一度下跌至2319点,如今也难以突破2700点关口。

超常规发展之祸

目前,正在募集的“一对多”产品发行已经相当困难。一年前,很多基金公司抱着“跑马圈地”的想法发展“一对多”业务,现在看来反而伤了客户。另一方面,“一对多”对于多数公司依然是一项不赚钱的业务,如此的业绩表现下业绩提成十分有限,而且在销售环节银行渠道常常会拿走约70%的管理费。

一些公司已在调整 “一对多”产品的设计思路:设计稳定收益的产品,而不是去设计产品去适合所有的客户,基金公司也开始重新引导客户对绝对收益的认识。

许多基金公司还在尝试将股指期货对冲率先应用到“一对多”产品中。

目前共有34家基金公司获批专户业务资格,2009年2月后就没有新的公司获批专户资格。此前业内有消息称,证监会或取消过去200亿元资产规模的限制,小公司及新公司参与专户业务将放开。

今年6月28日,新基金公司纽约梅隆西部获批,记者获悉,该公司上报的首只产品仍为公募产品,但该公司人士也表示在进行专户产品的准备。

不过,一位基金公司高管透露,监管部门放开专户投资业务相关讨论稿已确定,或许很快专户业务将全面放开。

“与公募产品相比,专户产品的要求更低、风险更小,放开专户牌照本身就是一种纠错。”上述高管称,在他看来,一定程度上由于专户业务也采取了牌照制,“一对多”发展之初“被稀缺”,经过了营销的包装而被美化。

常规化、放慢脚步之后,基金专户业务或许才能真正走稳。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