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收益差35%基金“一对多”惜败私募(2)
赵娟
2010-09-14 07:32
订阅
 1  |  2  |  3 

“现在问题确实暴露出来。”他坦言,对于这类灵活配置产品,大多数客户的预期是 “牛市跑赢大盘,熊市空仓不跌”,但事实上很难做到,基金公司最初推出产品时也没有与客户沟通充分,自身的出发点也不清楚,当时对绝对收益存在误判。

除了业绩差强人意、不公开等问题,产品创新不足、投研思维公募化、缺乏投资人才是成立一年后,“一对多”业务受争议的几大问题。

从目前的数据看,广发、海富通、招商、易方达等公司“一对多”业绩相对表现较好,博时、华安部分产品业绩相对较差,不过广发基金的产品也存在净值大起大落的情况。

火爆开场遇震荡市

去年的今日,基金“一对多”生得“逢时”也生得热闹。

2009年,伴随着A股市场的系统性反弹行情,私募基金发行升温,仅当年上半年新发行的阳光化私募信托产品的数量就达到180只,月发行数量更是明显攀升,到了6月份,单月成立和发行的阳光私募产品分别达到47只和38只。

但当年7月份,阳光私募产品开户赖以生存的信托账号被证监会叫停,紧接着的两个月,私募产品发行和成立的数量明显下滑。

不过,市场的需求迅速找到了落脚点。2009年9月1日,公募基金的专户理财“一对多”面世,它被认为是公、私募基金竞争高端理财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一对多”的门槛被定为单个客户认购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单只产品客户人数不超过200人,总规模5000万元起成立。

不同于公募产品的审批制,专户“一对多”的产品成立采取备案制,这更加激发了公募基金的参与热情。2009年8月18日是证监会正式接收基金公司“一对多”产品报备的第一天,有十多家基金在证监会门口排队申请。

当时,首批获批的基金“一对多”产品达30多只,不到一个月迅速发展到近90只。众多基金公司将营销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一对多”上,在其宣传中,“一对多”被誉为赚取“绝对收益”,超越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券商理财产品的最好投资品种。

“一对多”的发行在2009年秋天的A股市场燃起一片虚火,9月份,A股市场维持了半个多月的反弹行情。到了10月份,有一家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发行“难产”,当时该公司极度自责,生怕这次意外让火热开展的“一对多”场面不“和谐”,并对发行不力进行了内部处罚。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