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普世价值很像神话(2)
访谈
“震”出了一个司马南
经济观察报:你怎么想起要写这么一篇文章呢?
司马南:我不满意《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所宣扬的一些理念,不是一天两天了。
经济观察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司马南:远的不说,近来一个比较重要的标志是长平的那篇文章《西藏:真相与民族主义情绪》,还有另一篇文章《国家荣誉制度当奠基于人类普世价值》。从那时起我就有了写一点东西的冲动,但是没有写。后来看到《南方周末》的编辑部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一夜未睡,写了这篇文章。
经济观察报:实际上这是你很长时间以来一种情绪的爆发。
司马南:对。天下苦南报久矣。举一个例子,地震发生了,南周把“我是张书记请救我”打造成 “天下最牛的官腔”。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事情的真实性?我很怀疑。事后接受采访的张书记也不认账。第二,这件事情是不是本质上真实?多少个先进的典型你不写,偏偏要妖魔化震区书记形象。选什么样的事例,无碍于事情本身,但是传递的信息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经济观察报:这场大地震,“震”出一个我们看不懂的司马南。
司马南:(笑)汶川地震后,我参加了一场接一场的慈善活动,主持慈善晚宴、策划电视台大型晚会,所到之处都能够感受到非常强烈的爱心。但是《南方周末》的文章把一切都归之于莫名其妙的普世价值,胡诌是因为“中国政府在兑现关于普世价值的承诺”。这个说法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更不符合事实。凭什么让普世价值来抢我们抗震救灾的头功?难道过去没有普世价值,我们就不救灾了?
经济观察报:与唐山大地震时相比,这次抗震救灾确实有了伟大的进步,当时既向国人封锁消息,也不向国际社会开放,而今天我们的理念有了很大转变。
司马南:理念什么地方不一样?理念不一样就是普世价值统摄救灾吗?在救人的理念上没有什么不同,“人命关天”是最朴素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假如一定要借用人权概念的话,中国人的人权观念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家喻户晓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天下主义文化,“天下”和“家”又是一体的。“家文化”就是大家是一家子人,所以要患难与共啊。老百姓彼此间的自救,军队为老百姓舍生忘死,和过去有什么区别?唐山地震有它特殊性的历史背景。共和国领袖几度病危,有一拨人急着抢班夺权,那时东西方冷战,中国处在四面包围之下,与今天改革开放国力大为增强的大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但子弟兵救灾,人民自救,相信共产党,和今天没什么两样。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两次地震所体现的价值观没有什么不同?
司马南:从救灾民众的价值观来说,我认为30年前与今天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人民服务”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发生灾情后,军队火速集结奔赴第一线去,有什么区别?没区别。在救灾过程当中看不到一些人所宣称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没有资格来抢中国人抗震救灾的头功!假如要讲普世价值,也不能任由别人讲,中国人就没有普世价值吗?“天下为公”是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血浓于水”是不是?凭什么说这些都不是,只有民主、自由、人权、宪政才是?其实,贩卖普世价值的人另有自己的一番深意……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用意何在?
司马南:在于消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他们论证说,只要我们兑现普世价值的承诺,我们在国内就能实现民族和解,在国外就能实现与世界的和解。就是说,今天民族没有和解,别国不与我族和解,责任都在我,是我们没有达到“底线”,洋大人不满意。如此荒唐的逻辑,作为社评大肆宣传,岂有此理?
- 重组之觞:网通品牌价值将付之一炬? | 2008-06-16
- 营销创造价值——中国黄金开拓黄金投资和零售市场营销案例 | 2008-06-16
- 精彩案例:应用价值 简约制胜 ——方正商祺N500决胜中小企业PC市场 | 2008-06-16
- 大旗网,口碑聚合的价值 | 2008-06-14
- 司马南:普世价值很像神话 | 200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