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原发地美国要解决的问题,与受冲击的国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完全一样的。
中国改革没有预先的一套理论、蓝图,但却有理论准备方面的三位开路先锋。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九十九周年,也是《江村经济》发表70周年。
中心的创始人,马洪、孙尚清去世了,当年的年轻人也已经老了。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感怀、遥想。
一场巨大革命的爆发,一定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因此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国会已就危机一事争得不可开交,但美国目前仍相当于“虚假战争”时期。
当人们在转型时期选择不折腾时,他们才真正选择了每天要面对风险的生活。
我们这辈子犯下的大错,往往不是一时失察造成的,而是眼睁睁地自蹈险境。
我们对于自身人性的估计,需要多么悲观才能够与之相适应呢?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为“草根”说话的思想家。
人类从未存在过所有人完全的平等状态,但存在社会成员相对而言更加平等的社会类型。
正当华府痴迷地关注着政治得分的时候,美国经济却正在直线下滑。
北大文科一直为桐城派古文家把持,不容新思想。蔡元培带来了思想多元化。
对《梅兰芳》在柏林电影节上“颗粒无收”的结果或许应该这样理解。
我们少有经济学家像锡克这样持之以恒,系统地研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后的历史走向。
事实证明,“大”并不意味着“好”。我们需要更小、更灵敏、更贴近客户的银行。
打个比方,天下是总公司,国是分公司,家是子公司。周就是总公司,各诸侯国就是分公司。
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就,经济危机会不会传导到社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
有些人独具慧眼,能够预见金融崩溃,他们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这样一个春节,大多数人的心中,都带着一点惶恐,又带着一点希望,2008年过去了,2009年会怎样呢?
民初的中国未给蔡元培提供理想的环境。他知道,在专制政治之下,难言教育独立。
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经济问题”,取决于如何判断其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
较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这个系列的专栏文章,要更好读,更直截了当。
把当前的金融危机设想为一部恐怖片吧,片名就叫《有毒垃圾》。
奥巴马的口误看似无伤大雅,但与《宪法》表述存在偏差,宣誓或被视为无效。
实际上春秋战国的问题就是“资产重组”。大小公司之间不择手段。有识之士就出来发表救市主张。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探寻这样的问题:危机下一步会怎么发展?
当“补天派”的主张不能得到执政者的赞同时,“失败”就是体制内改革者的必然。
这些乐观的保守派在上台时意志坚定,富有一种天生的方向感,在下台的时候,他们依然如此。
三十年前,这些人一起出发,激情澎湃地向国人介绍国外的先进思想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