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的“十一五”
康怡
2010-10-27 13:38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康怡 12.63万亿的营业收入;8151亿的利润。

种种诘难中,截至2009年底,央企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数字变化背后隐藏的是这五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革。

借用官方的措辞,“十一五”期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已基本建立,出资人监管机构进一步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逐步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得到进一步规范。

华丽的数字

如果从数字上看,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果可谓是一路向好。具体到中央企业,从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3万亿元,年均增长20.8%;实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年均增长19%。2009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千亿的企业有53户,营业收入超过千亿的企业有38户,实现利润超过百亿的企业有13户。

同时,央企的重组整合力度进一步提高。截至目前,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从成立之初的196家减少到122家,较2003年初的196户减少74户。

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也渐上轨道,截至2010年,32家央企建立了董事会制度。

数字变化背后隐藏的是这五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革。

体制改革亮点

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一大亮点,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此举结束了自1994年以来中央企业只向政府上交税收、不缴红利的历史。

此外,筹备中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中投二号)也颇为可圈可点。国资委成立之初,为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促进专业化、市场化推进不良资产处置和困难企业退出,推进中央企业改制,提出要组建新的资产经营机构。即将挂牌的中投二号未来将作为责任主体和操作平台,按照国资委的规划,做好有关结构调整、推进改制、持股等工作。

在另外一个重要领域,即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方面,从2005年开始推进的央企董事会试点也值得一提。“十一五”期间该项工作也从试点转向了全面推进阶段。截至2010年已经有32家央企建立了董事会制度。

从董事会试点企业运行情况来看,规范董事会体制,目前初步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体现出资人意志,维护出资人利益的出资人代表进入企业,解决长期存在的企业内部出资人缺位问题;第二,决策层与执行层分离,解决重大决策需要集体智慧与执行事务需要个人权威的矛盾;第二,形成内部制衡机制,解决了“一把手”在决策、花钱、用人方面权力过大的问题;第四,设立决策的“安全阀”,解决重大决策失误问题。

此外,在众多国资委针对中央企业推进的专项改革中,中央企业剥离辅业、精干主业也是值得称道的。“十一五”期间,国资委逐一对央企的主业进行了确认,要求央企做大做强主业,严控非主业投资。截至2009年底,中央企业按国有资本占有量计算的主业集中度平均水平为87.79%,户均占有国有资本额达到161.07亿元。

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电信、电力、石油石化、航运、航空、军工、煤炭行业按照国有资本占有量计算的主业集中度分别为96.37%、93.99%、92.98%、92.86%、88.3%、80.98%和78.10%。

争议再起

在接下来的又一个五年中,国资委的定位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都应该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改革改到这份上,国有企业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使得中小企业已基本退出,剩下的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企业里面有好的,有困难企业,又再次通过困难企业政策性破产,剩下的都是好企业了。这些好企业通过外部管理系统的优化,建立经营责任制度,考核制度,薪酬制度,外部管理系统优化,而且有针对性地解决他内部特定问题,开始一步一步往上走。

下一步改革怎么走?近来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争论又再次响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近日表示,新一轮国有经济改革,应该是目标明确有时间表的改革。这个目标就是,重启民营化,显著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实现多数国有大公司大集团的股权多元化或法人整体上市。这个改革的时间表,应该以五年为限。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