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挡了改革的路
张向东
2010-10-27 13:38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向东 四年前,国家发改委用了16000字勾勒了中国经济到2010年年底时的样子。在这份“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一共提出了14个预期性指标、8个约束性指标。按照规划的解释,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但8个约束性指标却是强化的政府责任,需要确保完成。

而今,期限将至,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指标完成得到底如何?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14个预期性目标,主要包括GDP年均增长率7.5%;人均GDP年均增长6.6%;居民收入年均增长5%等。

2008年年底,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时表示,14个预期性指标中,反映经济结构的4个指标除城镇化率达到预期外,其余3个指标完成情况低于预期,分别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五年提高3%、服务业就业比重五年增加4%;以及科研经费占国内GDP的比重。而其他反映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10个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服务业室主任任旺兵曾对本报表示,中国几乎每一个五年计划中,都会有一两个指标完不成,服务业便是其中之一。他对中国能否在“十一五”期间完成服务业的任务依然不确定,“中国服务业能否得到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破除垄断,垄断不破,服务业一定是难以发展”。

事实上,打破垄断不仅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石化、电力等能源领域以及电信、食盐、烟草等诸多行业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影响着中国投资体制改革和提高民间投资的关键进程,同时也已经是收入分配改革中核心议题之一,这些都将最终决定中国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曾多次提出要对上述主要领域进行体制改革,以破除垄断。但至今突破依然有限。食盐体制改革,酝酿三年至今未见踪影,能源领域改革更是步履维艰。“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快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步伐,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继续开展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稳步实施输配分开。但中国能源网分析师韩晓平评价说,五年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没有取得丝毫进步,不仅如此,在一些领域还出现了倒退。而在石油领域,民营企业依旧充当着“编外”的角色。

由于各种垄断因素的存在,国务院于2005年3月发布的“非公36条”至今仍被外界形容为“玻璃门政策”。五年之后,2010年5月,国务院再次以引导民间投资为主体的“新36条”,不过由于缺乏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民间投资依然在观望。

全国工商联政策研究室主任陈永杰发现,新36条里通篇都没有谈到反垄断问题,甚至连非公36条里明确提出的一些问题,在新36条里也开始弱化。

垄断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此。“十一五”改革的重点之一收入分配改革至今仍在受到垄断行业的掣肘,加上财税分配等体制性因素,这项改革的酝酿过程几乎横跨了整个“十一五”。尽管“十一五”期间中国居民收入增幅不断提高,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能够完成年均5%的预期目标,但是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依然不断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垄断也让“十一五”期间的价格改革变得尤为艰难。能源“十一五”规划曾提出,要逐步理顺成品油价格,加大天然气价格调整力度,完善输配电价,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的优惠政策。韩晓平告诉本报,但这几年能源价格改革走的每一步,其实都是政府和几家垄断企业谈判的结果,尽管这当中节约能源和社会承受力越来越被重视。

事实上,在今年4月28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国务院列举了在“十一五”收官之年,需要加快推进的九大重点领域,均指向垄断行业改革、价格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三大重点课题。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这不仅涉及到能否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同时也将影响到“十二五”规划能否顺利实施。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