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谁圈谁(2)
谢良兵
13:14
2010-04-12
订阅
 1  |  2  |  3 

 

融城一体化难题

都市圈概念由来已久,但融城并非易事,一体化进程也是缓慢进行中。

以京津冀一体化为例,早在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已经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6月,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合作机制建立;直到2004年岁末,京津冀三地合作才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一个个具体的合作协议逐步展开。

因为河北是北京的水源地,地处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的上游,水库上游的很多河北县市为了保证北京用水,牺牲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机会,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县委副书记李玉清对本报记者说,因为官厅水库,张家口市比别的地方晚开发了二十年。

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河北省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从环境开始破题,河北方面提出了京津冀环境一体化体系的概念,这一体系主要是指森林生态、水资源等外溢性、公益性资源的共享共建。以资源补偿的形式让京津对河北进行经济辐射。

不过,这一破题也并没有取得很大进展。因为奥运,北京将首钢迁移到了河北的曹妃甸。但承接这些污染型的大企业,对河北来说,有利有弊。在日益强调环境保护的今天,很多北京周边的县市也已经开始拒绝污染性企业的迁入。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北京一直以来的经济辐射能力并不强,北京周边的很多县市都很贫穷,河北省一直就有环京津贫困带的说法。即便是北京市,一些远郊区县依然很贫困。

魏后凯分析这种原因时说,北京长期的定位,让其集中了大量的资源,京津地区也集中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与珠三角和长三角不同,京津地区的民间力量很薄弱,而且由于政治方面的风险,京津之间矛盾也多。“北京对河北一直是高高在上。”魏后凯说。

但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空间的受限,产业急需转移,京津冀一体化的步伐明显比前两年加大了许多。在北京和天津双中心的格局之下,河北省提出了建设环京津产业带的发展思路。在京津之间的廊坊市,已经承接了很多京津的企业。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长株潭一体化当中。最近获批的长株潭城际铁路是由当初的轻轨设想而来,这一改变就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长株潭地区一位政府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长沙在吸纳投资方面也因为是地区老大,而获益良多。比如此前一个很大的项目计划建在株洲,但省里考虑优先发展长沙,而让此项目最终落户长沙,当然是以长株潭地区的名义。

对此,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说,一体化的关键,是区域之间的协议分工,通过城市之间的协议来避免和弥补因过度竞争带来的相互伤害。“至于谁是区域老大的问题,我认为,做老大的关键还是在服务,能否提供周边城市无法完成的平台。”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你的游览器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