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斯奈德:我不是垮掉派
导语:

刘彤

加里·斯奈德在台上一直坐着,79岁了,坐那么长时间他也能忍受,多半受益于长年的坐禅。坐禅看来真不错,让心灵平静,让肢体柔软,让时间静谧。

终于轮到他。他站起来,果然如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里主人公贾菲的模样:身材不高,精瘦结实,行动迅速,双颧高凸,眼睛明亮,山羊胡,脸上轮廓依旧清晰坚定;左耳上两粒耳钉,这是不羁的标志;牙齿有点黄,常年生活在森林里,有谁会在意他的口腔卫生呢。他不像诗人兼教授,倒像是蓝领。的确,他一直在内华达山上自耕自种,连蓝领都不算,只能算农夫。即使与主人公相似如此,他还是坚称:凯鲁亚克是小说家,不是记者,他只是贾菲的原型,而不是贾菲本人。斯奈德他不是垮掉派。

这是北岛在香港组织的 《另一种声音》诗歌朗诵会开幕式之夜的场景。加里·斯奈德是最受媒体和观众注目的诗人。但开幕式结束后、晚宴开始前一个小时休息时间里,并没有什么人与斯奈德交流,他甚至有些孤独地在大厅里溜达,看看展台上的各种诗集,偶尔与人们交谈几句。我怀疑朗诵会组织者事先告诉我们的话:因为太多媒体想采访斯奈德,干脆组织了一场群访。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这一个小时的空白?莫非诗人与他人之间真有一道鸿沟?

第二天的采访,媒体的热情终于爆发,他也非常配合,有问必答,而且并不惜字如金。人们的问题始终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斯奈德与东亚文化的关系,斯奈德与垮掉一代的关系,仿佛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关系;倒是他自己,尝试把话题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引。这几个关系,粗略勾勒出斯奈德的一生。

在诗歌中

“加里,给大家讲讲你和那头小牛的故事吧。”北岛对斯奈德说,北岛觉得这个故事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斯奈德的种种行迹。

斯奈德生于旧金山,大萧条期间,家庭经济陷入贫困,只得迁往华盛顿州。父母在那里经营一个小农场,供应牛奶和鸡蛋,是社会主义者。资本主义大萧条了,一众美国人信奉社会主义并不奇怪。虽是无神论者,但父母还是让他每周去路德教主日学校。8岁时,家里六个月的小牛死了。他问神父,这头小牛能不能上天堂。神父说不能。斯奈德痛哭不止,对神父说:“那我退学。”

对基督教失望后,上大学时的斯奈德对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产生兴趣。当时日本禅宗大师铃木大拙红极一时,在英美两国生活和工作了25年,影响了不少人,垮掉一代深受其影响。正在各大学辗转学习人类学的斯奈德也开始学习铃木大拙的著作。接触禅学后,斯奈德决定中止人类学的学习,进入伯克莱学习东方语言和文化,师从华裔汉学专家陈士骧教授,并结识了垮掉派作家凯鲁亚克,就是那个写出《在路上》的家伙,他俩一起在山上住了几个月,凯鲁亚克在另一部作品《达摩流浪者》中几乎照搬了这段生活。这本书有大陆版,人们基本上都是通过这本书认识斯奈德。他的诗,倒只能零散见到。

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中仔细描绘了主人公贾菲的外貌和读书坐禅译诗的情形,那间小屋是简朴苦修生活的见证,没有椅子和床,只有一张类似榻榻米的席子,屋里全是书,放在柳条筐里,而贾菲的衣服,都是慈善商店的二手货,他常常去爬山,一爬就是几星期,他翻译了很多中国的古诗,最喜欢寒山子。这一切,无不与生活中的斯奈德如出一辙。但面对记者,斯奈德坚决否认贾菲就是自己:“我只是贾菲的原型,但我并不是贾菲。我并不是垮掉的一代。”但何以解释他的禅修、浪荡、反体制、反物质、与垮掉派代表人物爱伦·金斯堡和凯鲁亚克等人的过从甚密,以及1955年在纽约举办的划时代的六画廊朗诵会?那次朗诵会,金斯堡朗诵了惊世骇俗的《嚎叫》,而斯奈德朗诵了《草莓宴》,这都是宣言性质的诗歌。中国学者张子清曾在美国拜访斯奈德,斯奈德也坚决否认自己是贾菲,他说自己不是同性恋者,不是垮掉的一代。张子清得出结论是:斯奈德不承认自己是颓废意义上的垮掉派。

不管自己承不承认,斯奈德都是这群人的精神领袖——他不仅系统学习过东方语言和文化,甚至连养活自己的本领都比别人强。垮掉的一代多来自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个体力好,干活强,会修篱笆,会把破旧的小屋用纸裱糊得干干净净的领袖,当然好了。

1955年至1968年,斯奈德先后在日本京都的相国寺、大德寺参学。他的中文、日文造诣,使得他的禅学水平远远超出一般的美国学者;他的四次婚姻中有一次是与一位日裔美国人,结果斯奈德说日语,倒是他的妻子说英语。12年的时间里他基本待在日本,其间垮掉派运动分崩离析,由嬉皮士运动取而代之,他却因远离漩涡中心成了垮掉派星辰散落后的仅存硕果。

而斯奈德选择寒山诗英译的原因并不如人们想象的因为寒山颇有 “垮掉”精神,而更多是出于机缘巧合。寒山是唐朝的隐逸诗人,唐代诗人浩如烟海,轮不到寒山有大名气,但他诗的大白话、对尘世欲念的超脱及对传统束缚的摒弃,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代传奇,为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大学生心目中的民众英雄。斯奈德与寒山的缘分起于1953年他偶然看到的寒山水墨画,当时寒山诗已有韦利的英译本,韦利所译的寒山一方面激起了他的兴趣,也让他不满,再加上此时斯奈德对于禅宗与佛教诗歌的迷恋,便开始在伯克利大学陈士骧教授的指导下翻译寒山诗。僧人寒山的真实性虽在中国学术界仍存疑,但斯奈德通过翻译《寒山24首诗》,误打误撞成为垮掉一代的精神鼻祖。

在自然中

“斯奈德是个了不起的生态主义者,他的环保理念不同于常人,你们待会儿听他讲讲。”记者会一开始,北岛就介绍了斯奈德的另一重身份。但媒体对生态意义上的斯奈德了解得并不深,人们更关心的,还是这个美国诗人如何关心中国。甚至代表他诗歌最高成就、获得普利策奖的《龟岛》,人们也不关心,因为这组诗写的是生态,而不是“中国”。

但斯奈德与生态的关系比与中国的关系更深入。他天生热爱自然和户外生活,童年在华盛顿州生活的十年时间里,就对当地原住民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当过水手,做过印第安保留地的木材定标工作,还当过国家公园的森林火警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