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好的社会

朱民2012-12-30 20:23

by朱民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一时间,向来在金融市场占有霸权地位的金融帝国开始倾倒,一直在金融业前沿的顶级金融公司轰然倒塌,那些传奇的金融人物退到历史的角落,传统的金融基础理论也在危机中受到挑战……正如我在2008年年末在《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一书的序中写道:“我们为一个又一个金融王国的轰然倒塌而震惊、为一个又一个事件中人性道德的丧失而沮丧,为一次又一次制度的缺陷而惊讶,为一批又一批财富的烟消云散而惋惜,为一次又一次出现的人类的短视而痛苦。我们在观察中思考,在困惑中体会,在斑斑事件中寻找历史,在层层硝烟中探寻明天。”
 
  关于金融危机的思考一次次把我带到了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面前。我对希勒教授历来尊重。最早知道希勒教授是阅读他1989年的专著《市场波动》,当时正在学习有效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上的金融工具的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各种信息,因此金融资产能够被准确定价。价格的高估或者低估只是一种幻觉,股价波动服从统计意义上“随机游走”。我对这种市场的完美性有相当的怀疑。希勒教授对投机市场的价格波动进行了数学分析和行为分析,论证了“理性人”、“充分信息”和“充分定价”,由此推论“有效市场”的不存在。在有效市场中,单只股票会随机游走,但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并不证明市场的有效性。我被他明确的观点、严谨的逻辑、近乎完美的数学推演和清晰的表述所折服。
 
  我一直对宏观经济金融管理有兴趣,希勒教授在1993年出版的《宏观市场:建立管理社会最大经济风险的机制》让我入迷。他提出了用多种新的风险管理合同建立广义宏观市场,从而维持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和收入分配公允。例如他提出运用国民收入与不动产期货合同等,引领了一场适应现代人生活水平的风险管理领域的新革命。他运用高深的数学工具的自如性也令我赞叹。这本书在1996年获得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的萨缪尔森奖。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股票市场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以及纳斯达克[微博]指数不断创造历史新高,投资者投资热情高涨。希勒教授则敏锐地观察到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2000年,希勒教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他比较了美国近140年来股票市场市盈率的变化情况,指出当时美国股票市场指数大幅上涨是脱离实际经济运行的反常现象,揭示了金融市场中非理性的一面,他以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预言了股票市场的下跌。没多久,美国股市发生了巨震,道琼斯指数在短短几周之内下跌了近20%,纳斯达克指数跌幅超过30%。
 
  2005年,希勒教授在《非理性繁荣》第2版中新增了关于房地产市场分析的章节,希勒教授指出当时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房价可能在未来几年中下跌。“次贷危机”果然来临,希勒教授专门写了《终结次贷危机》,再一次强调,非理性繁荣是美国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源头,根本原因是金融体系安排存在重大缺陷,加之人们面对泡沫时产生的心理恐慌,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在所难免。他认为只把危机原因归结于按揭贷款人的欺诈,证券投资人、对冲基金、评级机构的贪得无厌,甚至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所犯下的错误是不够的。他从心理和社会因素层面剖析次贷危机的形成,指出根本在于美国金融体制的弊端,需要采取切实的步骤,重新构筑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
 
  最近,希勒教授融合了他之前著述的主要观点,包括他的《金融新秩序》以及他和阿克洛夫教授合作的《动物精神》,推出了新著《金融与好的社会》,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念。希勒教授再一次提出股票市场是不稳定的,股价的时涨时落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他批评人们过度迷信股票市场,妄想通过股票市场赚取财富。而这种对股票市场的过分迷信也助长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他同时指出目前的金融秩序无法化解这些风险。希勒教授建议设立一个包含各种风险信息并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处理的数据库系统,构成金融新秩序的物质基础。在这个超强数据库系统的帮助下,全球市场中的所有交易风险以及各种获利机会都将及时得到反映,并从此创造出新型金融工具。人们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交易这些新型金融工具,分散和化解这些实体经济风险。他提出在改进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上,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于金融活动、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扩展市场的范围,开放零售金融工具,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保障。希勒教授希望通过金融创新实现金融民主化,从而分散风险,为经济生活提供更加牢固的基础。
 
  一般金融著述研究市场和市场行为、运行方式,有些研究体制和机构。希勒教授则更进一步,他研究广义金融体系的制度、机构、参与者、运行机制和法律监管框架。他更进一步研究作为参与主体的“人”的行为,既包括商业银行家、投资银行家、券商、交易商、保险商、金融工程师、衍生产品提供者,也包括监管者、会计师和审计师,以及代表政府的政治家的行为。他认为传媒和舆论可能使公众心理因素在股票价格波动中起很大的作用。他研究这些行为主体面临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行为约束和相互制约;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博弈,以及他们和“市场”之间的合作和博弈。由此揭示这些参与主体的“人”的理性和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结果。这些论点和方法都是前沿性的,因此本书读来生动有趣又引人深思。
 
  我和希勒教授相识多年,也曾多次同台发言。2005年冬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全球权力转移,我和希勒教授共同在论坛的第一天的主会场上发言。当时会议整体对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持乐观态度,希勒教授和我则持相对冷静的观点。我们都认同新兴市场经济的增长强劲,也认为新兴市场经济可能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但我们也认为不能夸大其词,因为新兴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总量有限,而从新兴经济的经济增长速度强劲到所谓“权力转移”更是一个历史的长期变更。同时新兴经济的中长期经济发展也面临转型的挑战,包括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的增长模式的变更、金融体系的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政策和建立社会保险体系等。我们都呼吁学术界加大对新兴市场经济的研究,提出更多的政策建议。2009年,希勒教授到中国人民大学讲学,我也有幸应邀发言。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大会场举行,主席台很宽敞。有趣的是,会议在主席台上我们座位的上方悬挂了我们的大幅画像,我开玩笑说好像坐在自己的遗像下发言,全场大笑。希勒教授则平静地说,从未来看过去也是经济学家一种有趣的视角。话音未落,满会场瞬时安静下来,希勒教授即席开讲。那天我们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进行了有趣的辩论,观点不尽相同,彼此相互尊重。
 
  希勒教授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经济金融学家,他即是古典经济金融学家,又是非常规的。他运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证严谨,历史分析、数据说话,计量经济学技术的测度和证明,严密的经济学理论逻辑。他在经济学的研究遍及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统计方法以及市场公众态度、意见与道德评判等领域。希勒教授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有别于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理性人”假设,行为金融学研究侧重于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出发,研究和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好评如潮,他也成为公众人物,有段时间几乎天天在布隆伯格电视和CNBC电视露面,但他主动淡出,继续他的研究,不断深化他的理论体系,每两年就有新著面世。他首创了希勒住房指数并创立了一家公司经营这个指数,现在希勒住房指数是全世界最权威的住房指标之一,被市场广泛引用。他参加对市场的宏观政策咨询,也和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合作研究新的金融理论,开发新的金融工具。他本人则永远是谦和认真的。我有一次和他讨论起他的双重身份,希勒教授说,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有用我们的专业贡献人类知识和推进社会实践的双重责任。这种把自己放进去的观点和行动是我历来尊重的。
 
  我一直认为希勒教授是理想主义者,他相信人性的光辉,他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安排为公众的利益重塑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人类财富的管理者,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让金融业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服务。全民的广泛参与也会打破金融的精英权力结构,使得金融民主化,并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这些理念都引起我的共鸣。希勒教授的新著中文版发行之际,他和出版社都希望我能为中文版作序,我当然愿意。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的日常工作非常繁重,我又经常出差。匆就这篇短文,谨向读者推荐希勒教授的新作。
 
  (作者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央行前副行长。本文为《金融与好的社会》推荐序,略有修改。)

 

 

作者: 罗伯特·希勒 

译者: 束宇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by朱民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一时间,向来在金融市场占有霸权地位的金融帝国开始倾倒,一直在金融业前沿的顶级金融公司轰然倒塌,那些传奇的金融人物退到历史的角落,传统的金融基础理论也在危机中受到挑战……正如我在2008年年末在《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一书的序中写道:“我们为一个又一个金融王国的轰然倒塌而震惊、为一个又一个事件中人性道德的丧失而沮丧,为一次又一次制度的缺陷而惊讶,为一批又一批财富的烟消云散而惋惜,为一次又一次出现的人类的短视而痛苦。我们在观察中思考,在困惑中体会,在斑斑事件中寻找历史,在层层硝烟中探寻明天。”

关于金融危机的思考一次次把我带到了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面前。我对希勒教授历来尊重。最早知道希勒教授是阅读他1989年的专著《市场波动》,当时正在学习有效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上的金融工具的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各种信息,因此金融资产能够被准确定价。价格的高估或者低估只是一种幻觉,股价波动服从统计意义上“随机游走”。我对这种市场的完美性有相当的怀疑。希勒教授对投机市场的价格波动进行了数学分析和行为分析,论证了“理性人”、“充分信息”和“充分定价”,由此推论“有效市场”的不存在。在有效市场中,单只股票会随机游走,但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并不证明市场的有效性。我被他明确的观点、严谨的逻辑、近乎完美的数学推演和清晰的表述所折服。

我一直对宏观经济金融管理有兴趣,希勒教授在1993年出版的《宏观市场:建立管理社会最大经济风险的机制》让我入迷。他提出了用多种新的风险管理合同建立广义宏观市场,从而维持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和收入分配公允。例如他提出运用国民收入与不动产期货合同等,引领了一场适应现代人生活水平的风险管理领域的新革命。他运用高深的数学工具的自如性也令我赞叹。这本书在1996年获得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的萨缪尔森奖。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股票市场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以及纳斯达克指数不断创造历史新高,投资者投资热情高涨。希勒教授则敏锐地观察到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2000年,希勒教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他比较了美国近140年来股票市场市盈率的变化情况,指出当时美国股票市场指数大幅上涨是脱离实际经济运行的反常现象,揭示了金融市场中非理性的一面,他以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预言了股票市场的下跌。没多久,美国股市发生了巨震,道琼斯指数在短短几周之内下跌了近20%,纳斯达克指数跌幅超过30%。
  2005年,希勒教授在《非理性繁荣》第2版中新增了关于房地产市场分析的章节,希勒教授指出当时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房价可能在未来几年中下跌。“次贷危机”果然来临,希勒教授专门写了《终结次贷危机》,再一次强调,非理性繁荣是美国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源头,根本原因是金融体系安排存在重大缺陷,加之人们面对泡沫时产生的心理恐慌,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在所难免。他认为只把危机原因归结于按揭贷款人的欺诈,证券投资人、对冲基金、评级机构的贪得无厌,甚至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所犯下的错误是不够的。他从心理和社会因素层面剖析次贷危机的形成,指出根本在于美国金融体制的弊端,需要采取切实的步骤,重新构筑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
  最近,希勒教授融合了他之前著述的主要观点,包括他的《金融新秩序》以及他和阿克洛夫教授合作的《动物精神》,推出了新著《金融与好的社会》,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念。希勒教授再一次提出股票市场是不稳定的,股价的时涨时落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他批评人们过度迷信股票市场,妄想通过股票市场赚取财富。而这种对股票市场的过分迷信也助长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他同时指出目前的金融秩序无法化解这些风险。希勒教授建议设立一个包含各种风险信息并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处理的数据库系统,构成金融新秩序的物质基础。在这个超强数据库系统的帮助下,全球市场中的所有交易风险以及各种获利机会都将及时得到反映,并从此创造出新型金融工具。人们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交易这些新型金融工具,分散和化解这些实体经济风险。他提出在改进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上,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于金融活动、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扩展市场的范围,开放零售金融工具,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保障。希勒教授希望通过金融创新实现金融民主化,从而分散风险,为经济生活提供更加牢固的基础。
  一般金融著述研究市场和市场行为、运行方式,有些研究体制和机构。希勒教授则更进一步,他研究广义金融体系的制度、机构、参与者、运行机制和法律监管框架。他更进一步研究作为参与主体的“人”的行为,既包括商业银行家、投资银行家、券商、交易商、保险商、金融工程师、衍生产品提供者,也包括监管者、会计师和审计师,以及代表政府的政治家的行为。他认为传媒和舆论可能使公众心理因素在股票价格波动中起很大的作用。他研究这些行为主体面临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行为约束和相互制约;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博弈,以及他们和“市场”之间的合作和博弈。由此揭示这些参与主体的“人”的理性和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结果。这些论点和方法都是前沿性的,因此本书读来生动有趣又引人深思。
  我和希勒教授相识多年,也曾多次同台发言。2005年冬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全球权力转移,我和希勒教授共同在论坛的第一天的主会场上发言。当时会议整体对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持乐观态度,希勒教授和我则持相对冷静的观点。我们都认同新兴市场经济的增长强劲,也认为新兴市场经济可能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但我们也认为不能夸大其词,因为新兴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总量有限,而从新兴经济的经济增长速度强劲到所谓“权力转移”更是一个历史的长期变更。同时新兴经济的中长期经济发展也面临转型的挑战,包括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的增长模式的变更、金融体系的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政策和建立社会保险体系等。我们都呼吁学术界加大对新兴市场经济的研究,提出更多的政策建议。2009年,希勒教授到中国人民大学讲学,我也有幸应邀发言。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大会场举行,主席台很宽敞。有趣的是,会议在主席台上我们座位的上方悬挂了我们的大幅画像,我开玩笑说好像坐在自己的遗像下发言,全场大笑。希勒教授则平静地说,从未来看过去也是经济学家一种有趣的视角。话音未落,满会场瞬时安静下来,希勒教授即席开讲。那天我们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进行了有趣的辩论,观点不尽相同,彼此相互尊重。
  希勒教授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经济金融学家,他即是古典经济金融学家,又是非常规的。他运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证严谨,历史分析、数据说话,计量经济学技术的测度和证明,严密的经济学理论逻辑。他在经济学的研究遍及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统计方法以及市场公众态度、意见与道德评判等领域。希勒教授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有别于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理性人”假设,行为金融学研究侧重于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出发,研究和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好评如潮,他也成为公众人物,有段时间几乎天天在布隆伯格电视和CNBC电视露面,但他主动淡出,继续他的研究,不断深化他的理论体系,每两年就有新著面世。他首创了希勒住房指数并创立了一家公司经营这个指数,现在希勒住房指数是全世界最权威的住房指标之一,被市场广泛引用。他参加对市场的宏观政策咨询,也和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合作研究新的金融理论,开发新的金融工具。他本人则永远是谦和认真的。我有一次和他讨论起他的双重身份,希勒教授说,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有用我们的专业贡献人类知识和推进社会实践的双重责任。这种把自己放进去的观点和行动是我历来尊重的。
  我一直认为希勒教授是理想主义者,他相信人性的光辉,他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安排为公众的利益重塑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人类财富的管理者,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让金融业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服务。全民的广泛参与也会打破金融的精英权力结构,使得金融民主化,并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这些理念都引起我的共鸣。希勒教授的新著中文版发行之际,他和出版社都希望我能为中文版作序,我当然愿意。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日常工作非常繁重,我又经常出差。匆就这篇短文,谨向读者推荐希勒教授的新作。
  (作者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央行前副行长。本文为《金融与好的社会》推荐序,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