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大坝“江湖”
导语:李建华认为,江西的做法同样是违背自然规律,认为干预水系生态的做法是在用“三峡的手段”试图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负面影响。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静宇 一场罕见的冬春夏连旱,使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凭空“消失”了近三分之二,中心湖区变身草场,入江河道露出片片沙洲。

而这场干旱,恰让因争议而搁浅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得到了一个被故事重提的机会。

以全省“核心工程、关键工程和头号工程”之名,江西省计划在九江市都昌县境内的鄱阳湖入江口建起一座长2.8公里的水闸,以控制鄱阳湖水量。

如果没有这项工程,鄱阳湖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

然而,江西后续经济发展的动力,如发电、航运、旅游等,必然需要大幅增加用水量。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江西的中部崛起之路意义重大。

但专家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担忧始终未曾平息,即使是在鄱阳湖遭遇严重干旱的当下,仍有观点认为该工程不仅将引发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且不利于长江下游省市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自2008年9月江西省水利厅公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两年多来,这项工程至今仍停留在前期规划阶段。参与工程课题研究的专家们,期待能得出一份“江湖两利”的方案。

现实困境

九江湖口,是鄱阳湖入江口的一个县城,老渔民汪国年正坐在岸边抽烟,眼巴巴地看着搁浅在湖床上的渔船,“已经没有鱼好捞了。”

汪国年说,每年到了汛期,江里很多鱼都会洄游到鄱阳湖来产卵,只有湖面下有足够的水草,幼苗孵化后,才有充足的饵料保证渔产繁殖。“今年大旱,湖水都快干得见底了,别说是江里的鱼洄游进湖,就连湖鱼都死了不少。”

在九江另一个传统渔村大塘村,村委会主任张家鹏说,去年水势好,全村渔业收入上千万元,而今年将锐减至两三百万元甚至更低。

旱涝由天,成了鄱阳湖沿岸渔民难以抵抗的无奈。

除了渔民外,农民的生活也是如此。九江城子镇上有一片千亩“农田”,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湖区,2009年下半年,地方政府决定将其改造为农田。2010年7月,尚未改造完成的农田又被长江汛期的洪水淹没。随后,今春的干旱又把这里“烘”成非湖非田的杂草之地。原本想成为种粮大户的附近村民,在多变的气候面前,就像这片土地一样,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作为长江自古以来的洪泛型湖泊,“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一大特色。枯水期水落滩出,形成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湖泊;丰水期9个湖泊融为一体,形成鄱阳湖水一片汪洋。其湖区最大面积和最小面积相差达31倍,水的容积相差达80多倍。

“鄱阳湖在枯水季节,水很少,对经济影响挺大。”江西省水利厅副巡视员熊小群说,“影响了航运,而且沿湖地区对水资源需求也很大。”

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认为,受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巨大的水位变幅给湖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在江西方面看来,这种季节水位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沿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洪水来时,长江水倒灌,给沿湖平原的防洪带来极大压力;而一旦水位涨落,留下的大片滩地则成为钉螺繁殖的最佳场所。

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湖区旱情更促使江西下决心推进筑坝工程。官方数据显示,仅2007年大旱,鄱阳湖沿湖地区100余万人口饮水困难,600万亩农作物受旱,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0亿元。

江湖格局的改变

不过,在汪国年的记忆中,以前鄱阳湖湖口很少干旱,但最近几年来,干旱越来越频繁,渔民们的收成已经整体降低了两三成。

对于鄱阳湖干旱频发的变化,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认为,三峡大坝对鄱阳湖区气候的影响很大。而江西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也表示,三峡工程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

在湖口县当地人看来,“江湖格局”的变化可以从水里清晰地看到。

根据村民们的指点,记者在鄱阳湖大桥上看到,几乎是以桥为界,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一边水清,另一边水浊。村民们说,以前清的那边是鄱阳湖水,现在湖水已经变得比江水浊了,而江湖两色的反向变化恰好始于三峡运行之后。

对此,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李建华解释,因为三峡坝区截流以后,随着流动性减弱,大量泥沙沉降,透明度就会增加,而泥沙的输送量减少,伴随泥沙而下的营养物质的天然循环链条也被截断,其后果就是淡水赤潮更容易爆发。

“比如说硅元素,对于近海的海洋生产就非常重要。如果缺少硅元素,赤潮和大型水母就更容易爆发。”李建华坦言,三峡建坝使得一个大的水系因人为调控而隔断,最大的影响就是生态。

三峡建坝是为了在枯水期解决发电、灌溉问题,但这和下游,比如鄱阳湖之间必然有一个博弈的过程。李建华分析,为了保障发电的利益,三峡企业要的是留足发电需要的水量,这跟下游湖区希望放水缓解旱情的初衷相反。

2008年1月,鄱阳湖都昌水文站出现8.15米水位,创历史最低纪录。此时,鄱阳湖湖面仅54平方公里,是1998年汛期历史最高水位22.42米时湖面面积的七十三分之一。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江西方面认为,鄱阳湖流域降水和长江上游来水偏少是造成这一后果的主因,也有三峡水库2007年9月至10月蓄水的人为因素。

但三峡总公司随即回应称,江西的指责“没有道理”,鄱阳湖水位消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三峡工程。

尽管双方的争论一直在持续,始终无结果,但三峡的影响却成为江西开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一个重要论据。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