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二:教育病根在哪里?
导语:中国教育的首弊,在于大学设置的宝塔化,而非均质化。教育积弊之二,重视普通高校,歧视职业教育。教育积弊之三在于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办教育。学生应当配备什么样的知识,国家基本已规划完毕,不重视个性和创造。

经济观察网 何兵/文 1983年,我专科毕业后,在一间乡村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后来在大学从事法学教学。浸淫既久,对教育虽无专门研究,也略有感悟。

个人以为,中国教育的首弊,在于大学设置的宝塔化,而非均质化。塔尖是北清——北大和清华;其次是985平台大学39所,如人大、浙大。再次是211大学计116所。此外,尚有一本、二本、三本之分,等级森严。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一再采取措施,要给小学生和中学生减负,我看了感觉好笑。大学像高山一样,层峦叠嶂,耸立面前,孩子们岂能不爬?况且当今社会重文凭不重实材——我服务的大学,招聘行政人员,尚且要求本科毕业于211大学的研究生。只要高山耸立一天,孩子和父母们就永无宁日。

教育部门一边力推985平台、211大学,一边喊着给学生减负,这岂不是左手打右手?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从幼儿园抓起。我曾经开玩笑说,如果我当国家总理,首先要将北大和清华、985大学和211大学的教育资源,向全国各高校分散。做到这一点很难,但非此积弊难除。或有人问,美国不是有哈佛,英国不是有剑桥吗?我的回答是,我不认为美国和英国和教育模式是成功的,不能因为他们国家的成功就得出他们的教育成功。他们国家的成功,主要归因于对世界资源的霸占和掠夺。这种国家发展模式,已不可复制。此是更复杂的问题,在此无法展开。倒是下面我提到的北欧模式,可供效仿。

几个月以前,我组织过一场“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学术研讨会,讨论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其间瑞典大使馆的一位官员介绍,在瑞典,孩子们都在住家附件上小学、中学,然后出去读大学,没有择校一说。她说,虽然大学之间有些区别,但差别不大。小学、中学也是如此,大家没必要那么辛苦。

有意思的是,这种孩子们不辛苦的教育制度,培养的学生竞争力如何?我给大家看一下几个排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比,瑞典2005年科学创新世界排名第一;世界经济论坛评比,瑞典2006年竞争力排名世界第三。另有数据表明,瑞典人均发表科技论文量全球第一,超过美国。取得这些成绩,当然有其他因素,但至少证明一点,即不辛苦的教育制度,同样可以培养人才!

那么,我们的孩子如此辛苦,为何只有考试能力,缺乏创新能力?这就涉及教育积弊之二,重视普通高校,歧视职业教育。

在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下,职业高中、职业大学,是万不得已才去上的,是被淘汰学生的最后选择。由此导致的怪现状是:一方面,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存在严重困难,企业不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大量的技术人才,大学无法提供。没有企业技术创新,哪有国家创新?我曾认识一位德国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他说,他在读大学时,就与这家企业订立合同,选修相关课程,毕业后就到这家企业工作。在我看来,这好像是一种订制式培养。他的企业从事“织针”生产,目前在中国,可能是最大的企业,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国家新近意识到这一问题,提出要大力振兴职业教育。那么,如何振兴?我以为,从教育设置角度,必须将职业大学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一视同仁,决不能让社会感觉,上职业大学低人一等,要将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此外,要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压缩管理阶层和蓝领阶层收入差别,提升蓝领阶层的社会地位。银行和保险高管收入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是国家的耻辱,是公然纵容白领对蓝领的剥削。没有蓝领阶层的兴起,怎么可能有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经济转型?

教育积弊之三在于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办教育。学生应当配备什么样的知识,国家基本已规划完毕,不重视个性和创造。以个人现从事的法学教育而言,虽然学生选课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必修选、限选课,加之司法考试强势左右,学生其实没有多少选课的自由。就教材而言,虽各校有自己的教材,但实际内容并无多大区别。新近教育行政部门更组织力量,进行统一教材编写——简称“马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书育人与农民种田并无区别。稻子和玉米,怎能用同样的养份培养?人的禀性不同、兴趣不同,将来的志业也不同,怎能让他们配备同样的知识?结果是,学生花费十多年时间学习的知识,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上用不上。以英语教学为例,所有的大学毕业生,每人花费十年时间投入英语学习,而毕业工作后,可能95%上的人用不上英语。多年的光阴白费了。台湾教师节期间,邮局发行一套教育家纪念邮票。其一是孔子,标志的文字是:“有教无类”;其二是朱熹,标志的文字是:“忠孝廉节”。孔子“第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关键在于有教无类,因材施加。而朱熹对学生,重在人格的培养,而不唯技术的训练。反观现代法学教育,只强调职业技术训练,放松人格培养,结果培育出黄松有这样的“职业技术很高”的贪官。

 注释: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

 

·“ 211 工程”是由教育部 ( 原国家教委 ) 提出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其目标是,面对 21 世纪,经过 10 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努力,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作者简介:何兵,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何为理想大学”专题由经济观察网搜狐评论中德文化网联合策划,搜狐新闻社区新华社区组织互动并协助推广。

专题文章:

何为理想大学之一:为什么要有大学?

何为理想大学之二:变革中的德国大学

高等教育的目的: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作用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