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出困境
其实,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前就规划建设四座大型餐厨垃圾处理厂——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董村餐厨垃圾处理厂、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六里屯餐厨垃圾处理厂。但截至目前不能顺畅运行,甚至未能建成。
采用“固液分离+絮凝脱水+好氧堆肥”技术路线的南宫处理厂是专为奥运会而建,会后因为各个签约企业不再送去餐厨垃圾,而出现了“吃不饱的问题”;而采用“湿式厌氧消化产沼”则是因为香港的投资商在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中,资金紧张而停顿,未能建成运行。将餐厨垃圾处理成饲料的高安屯处理厂则面临产品出口的问题。
无法获得充足原料的“吃不饱”问题,是餐厨垃圾处理企业普遍的问题。一方面,如王维平所说,餐厨垃圾实际能采集到的比例不到40%;另一方面,餐饮企业毫无动力将餐厨垃圾交给收运和处理企业,反而受到“地沟油”等黑市利益的拉扯。“晚上卖了都是钱哪!(交给处理企业)处理完了,没我(指餐饮企业)什么事儿了。最起码,还得搭一个电费,一个运营成本吧。”柴影辉说。
中国已经建成的生物柴油产能远超过100万吨,但实际产量只有30万吨,原因就在于没有原料。“比如上海,一年应该有四五万吨‘地沟油’,但负责收集全上海‘地沟油’的两家生产企业只收到了6000至7000吨。”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谭天伟表示。
出口同样是问题。餐厨垃圾处理的最终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有机肥料、饲料、沼气、生物柴油。有机肥料因为肥效和农业经营规模下、农村劳动力缺乏等原因而得不到大面积的使用;饲料则因为其中的动物性成分与饲养动物的“同源性”会传播和诱发疾病,而遭到农业部的明确反对。
生物柴油不仅面临与“地沟油”相比“不合算”的困境,还因为在中石油、中石化等垄断巨头面前遭拒而无法进入其销售渠道,出路被堵死。甚至有企业老总私下抱怨:“这不是逼着我们做地沟油嘛!”
幸存的只有以沼气为产物的技术路线。“现在都在往厌氧(生成沼气)上靠。90%甚至95%(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都是厌氧。”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魏泉源说。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则认为,厌氧发酵生成沼气的技术路线与国际上的热解技术相比,投资大,经济性不佳。
除了入出难题,即使11月新法如期通过,建立和推行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标准也仍需时日;至于新法规是否能够切实改善生活垃圾的分离、收运和处理,切断“地沟油”、“泔水猪”对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威胁还远未到下结论时。
北京“地沟油”处理工作目标
2011年,推进餐厨垃圾规范收集运输处理工作,全市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在具备条件的党政机关、大专院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大型餐饮企业、餐饮单位集中地区等加快餐厨垃圾就地处理工作。废弃油脂年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基本满足全市废弃油脂资源化处理需求。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试点(朝阳区)。
2012年,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2200吨,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基本满足资源化处理需求,结合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在朝阳区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餐厨垃圾源头规范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废弃油脂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2015年,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餐厨垃圾处理能力满足全市资源化处理需求,实现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收集运输处理专业化、运行管理规范化和监管执法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