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进教育:石头上的游戏
导语:导语: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还将是集中在此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学前教育、“影子”教育系统以及企业教育培训等领域;而看似还有投资空间的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由于政策的不明朗,还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要谨慎而为之。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康怡 “如果政府给你一个学校,校舍建好了,设备也配好了,你现在敢接吗?”这是无锡金桥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马自雄三年前碰到的事情,给他学校的是无锡市政府,当时在民办教育领域奋斗了近十年的他已经小有名气,旗下的教育机构覆盖着小学和幼儿园以及培训机构。

当时的马自雄选择了拒绝。“我们不敢去办。我对民办教育还是有一些顾虑的,虽然我们九年来发展得还不错,但是回顾这九年的历程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当时马自雄表示。

时隔三年,即便是教育部刚刚出台了《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22条)。马自雄依然充满顾虑,他三年前提出的民办教师身份等问题在22条里依然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途径。

当然,教师身份不是唯一的问题。诸如民办学校法人属性不清,财政金融支持未能充分体现公平待遇,民办学校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发展民办教育的职责不够明确等问题都令众多民间资本止步教育。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还将是集中在此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学前教育、“影子”教育系统以及企业教育培训等领域;而看似还有投资空间的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由于政策的不明朗,还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要谨慎而为之。

摸石头

不过,温州在大胆尝试的民办教育改革或许带给民间资本更强大的信心。

自2011年3月开始,温州全面启动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一年后,其包括对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管理,给予非营利性的学校“民办事业法人”身 份,而对营利性学校按民办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一视同仁,按事业单位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保留原有的身份、 档案不变等政策开始逐步发酵,效果正在显现。

据温州市教育局透露,新政实行一年以来,全市已经签约10个引资项目,吸纳民间资金达34亿。

不过,温州经验在全国推广的前景并不乐观。

“一方面是温州本身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骑虎难下的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人士透露,“例如公共财政支持方面,教育局和市财政局出台了公共财政支持的要求,但是区财政能否按要求完成也要看各个区自身的财政状况。”

另外一个坏消息是,被马自雄等民间教育者看成是最大希望的教育部新“30条”,目前传来的消息是几近难产。

新“30条”是以温州探索为基础,教育部拟另外推出的30条更具操作性的补充意见。

“最后得到的消息说‘30’条在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的会签过程中被搁置,这也能理解,毕竟不是所有部门看法都能一致。”马自雄表示。

“迄今为止,民办教育领域出台的有关政策仿佛仅仅满足于‘摸石头’,颇似车到山前才修桥铺路,能走多远算多远。这就是为什么,民办教育投融资问题本质上还属于‘石头上的博弈’。”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吉利大学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蒋国华说。

投资回报

不过,一个被关注的细节是,此次相关新的政策文件开始合理界定民办教育的身份问题,并将民间资本投入称为“投资”而非2002年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时提及的“出资”。

既然是投资,投资回报不可回避。

目前,中国民办教育的现行法律法规和一整套政策是基于教育的非营利性而设计。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略显不同之处还在于教育本身的公益属性,这也让“投资回报”变得遮遮掩掩。

谈及投资回报,数位接受采访的办学者都一再强调自己投资教育是因为有教育情结,并不是为了盈利赚钱,在这个领域,似乎谈“钱”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

其实,早在2003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就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须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合理”二字如何界定,无论理论界还是实业界都没有一个定论。

蒋国华表示,投资回报不清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办学身份不明确。按目前规定,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内较为一致地认为这个定性是矛盾、含混的,既非企业又非事业,在管理上,合理回报界定上都有问题。

重新定位民办学校法人属性,被看成此次促进民间投资的关键一环。温州此次新政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在温州“新政”中明确规定:非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民办事业单位法人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管理;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管理。

据温州市教育局介绍,在首批推进改革的100所民办学校进行申报时,已有16所学校申请登记为企业法人。

更为关键的是,温州此次在回报规定上也有了突破创新,将含糊了十多年之久的合理回报的“合理”二字给予了明确。“新政”明确规定:登记为民办事业单 位法人的民办学校,可从办学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奖励出资人。年奖励金额最高可以达到出资人累计出资额为基数的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 登记为企业法人的民办学校享有《公司法》规定的相关产权与经济收益,按市场机制办学,按企业机制获取利润。

投资机会

在现有政策环境下,目前教育市场的投资机会在哪里?“应该寻找那些公共投入不足的领域进行投资,例如学前教育;还有严格限制公立学校进入的诸如补习班在内的影子教育系统,还有一些企业职业培训等领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曾晓东建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表示,学前教育的投资前景更大,因为学前教育需要的投资规模相对比较小,办学方式也更为灵活;而高等教育在投资总量上要大很多。

据蒋国华介绍,目前,学前教育的行业平均毛利率约为30%,领军教育企业的毛利率一般可达40%~50%;职业培训的行业平均毛利率约为35%,其领军企业的毛利率甚至可到50%~60%,远远高出其他行业。

不过,马自雄也提醒说,民营资本在进入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政策风险,目前政策的延续性,未来可能产生的政策变化因素都必须考虑清楚。

他回顾自己在金桥学校这十年经历中受到大大小小的政策冲击就不下5次。“2007年《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国家对全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实行全 免,同时加大对公办学校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后来又推行了所谓‘高位均衡’,当时这是个好事情,但是从客观上对民办学校产生很大的冲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国 家并没有对民办学校有一分钱的投入。”

以目前的学前教育为例,过去几年在国家对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不少民间资本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并得到不错的发展,诸如红黄蓝、艾毅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也成为学前教育市场的强劲新生力量。

但随着“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尽管在意见中仍明确 表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但同时还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并将扶持民办幼儿园的重心明确为“面向大众、收费较 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对此表示,近一两年各地方政府纷纷加大公立幼儿园的投入,在民办幼儿园方面,不少地方甚至设置了准入门槛——即减少审 批新建中高端公立园,并通过限价的方式发展民办普惠园。这种来自政府层面的制约就导致不少定位于中高端的品牌幼教机构在异地扩张中遭遇很大阻力。

除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也有空间,关键要与公立学校做好区别,目前公立学校办学相对比较单一,很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而高等教育方面,除了投资资金量要求比较大,也更需要有明确的办学思路。”储朝晖表示。

不过,马自雄也提醒后来者一定要做好前期调研。“现阶段的办学压力和办学成本都与以前不一样了。而且以前民办学校的优势在于办学思路、教学环境以及 硬件投入等方面,这几年随着公立学校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民办学校此前的一些优势都在渐渐消失,目前我们也只有靠更加灵活的机制来办学。”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