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赌:国内首部投融资小说
导语:关于融资领域的教材有很多,且不说众多的各类MBA教材,像国内桂曙光先生等一些资深人士写的这类书很多。小说《对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解决阅读的快感,同时通过具体个案深入解剖,让读者了解每一个重要融资环节的乾坤
《对赌》是国内首部投融资题材的小说,它以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为背景,描写投融资全程实操,开辟了以投融资为题材的小说类型。本书取材于作者陈楫宝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案例,财经记者出身的他,曾供职于商务部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过一系列专业而犀利的文章,参与并见证了当年非常出名的某户外传媒公司的浮沉,以及中国户外传媒行业黄金十年的兴替,对于该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感悟,其人生阅历和专业积淀,使本书更为厚重与可信。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展示了对赌内幕,对于对赌中的投融资双方,康复之家创始人柏煜认为:“创业者要学会自知,自知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投资者要做到知人,知人方能帮忙而不添乱。”除了对赌,书中还写了企业估值、基金选择、资金使用等融资中没人能避得开的关键环节。
对于融资方来说,本书展现了一条融资上市的星光大道,带着你走过从有融资的需求到最终报会上市的全过程。其次,它将投资人的心理和惯用的操作手法展露无遗。第三,它以融资老手的水平将融资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潜规则、意外和诈骗行为等摆在你面前。对于投资人而言,本书展示了中国式投资独有的现象,可以从中看到创业者的心理、惯用手段以及投资后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
同时,本书也为读者揭开了对赌的神秘面纱,让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国好声音》等热点事件背后的对赌风云。
作者访谈
问: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它是不是有自传的性质?男主人公秦方远是您个人的化身吗?
答:观察国内投融资活动很久,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内VC、PE行业迅猛崛起,创业活动频繁,常常让我陷入激动,无论是全球金融危机前后的疯狂与低谷、冰火两重天,每每让我长吁不已。这也许与我财经记者生涯有些关联,对这些财经活动过于敏感。自从我参与创业后,耳闻目睹这个圈里有趣的人和事,就有了创作的冲动。
三诺生物董事长李少波先生亲自给小说《对赌》写的推荐语让我颇有感触:“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机会潮起潮涌,漩涡时隐时现。”也正因为“机会潮起潮涌,漩涡时隐时现”,为了警醒创业投融资同行和未来者,我有责任把我们这些年接触到的、感触到的教训、经验或者感悟与大家分享。只是采取了小说形式而已。
其实,细心的读者应该看得出,小说虽然以创业企业融资为主题,还实际上包括了对当前权贵资本、政商关系、高管洗钱、海外上市潜规则、VIE结构等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对赌》小说不是自传性的,主人公也不是作者的化身。毕竟是小说。小说人物是复合的,鲁迅就说过,人物的创造,“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小说出版后,确实有些朋友、有些事被对号入座,给他们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困扰,实非事实和作者本意。因此我在此也特别声明一下: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切勿对号入座。
问:在中国做投资或者融资,明规则和潜规则,哪个更实用?中国的投融资,什么时候才能走上正途?
答:明规则和潜规则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你可能参与这个游戏,你就必须对它们都进行深入了解。不了解明规则,那叫不专业;不了解潜规则,那叫书呆子。
两类规则同时存在其实是中国市场的一种普遍情况,不仅仅是在投融资领域。简单的说,当明规则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时市场就会出现潜规则,当潜规则被市场逐渐接受并规范化,潜规则就成了明规则。我个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潜规则是可以被转化的。
投融资市场其实是相对自由的一个市场,只是由于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所以出现了较多的潜规则。伴随着投融资活动的快速增长,市场很快会自我校正,潜规则将逐步减少。即便如此,你最好还是了解一下可能存在的潜规则为好。
问:对赌对于创业者来说,是祸是福?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对赌?
答:对赌是一种商业契约,是福是祸因人而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创业者如果纯粹是赌徒心态,病急乱投医签了对赌条款,那么自然是凶多吉少。反之,如果创业者心态平和,对企业市场洞若观火,企业发展情况也很好,那么对赌条款其实影响就不大了。毕竟在大多情况下,创业者对企业和市场的情况要比投资者要清楚得多。
其实我很欣赏我的合伙人对对赌的认知,他国学渊博,看问题很到位:好赌是人的天性,对赌是一种选择。创业者要学会自知,自知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投资者要做到知人,知人方能帮忙而不添乱。对赌作为一种估值调整机制,创业者赢了是双赢,输了是双输。
问:能不能这么理解,投资和融资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尤其是在中国?
答:任何商业行为都是有风险的,何况是涉及到企业所有权的投融资呢?既然有风险,那么就有赌博成分在里面,完全无风险的投融资是不可能存在的。至于中国的风险是不是更高,我想你比我更清楚。
问:这本书号称是“中国背景下最权威的融资全程实操小说”,它能给想融资或有潜在融资需求的人什么帮助?可以当作教材来看吗?
答:关于融资领域的教材有很多,且不说众多的各类MBA教材,像国内桂曙光先生等一些资深人士写的这类书很多。小说《对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解决阅读的快感,同时通过具体个案深入解剖,让读者了解每一个重要融资环节的乾坤。
问:小说还有专业顾问,这还真是第一次见,您是怎么想到请顾问的?
答:我是创业从业人员,不是专司投融资,虽然有过操盘两轮融资的实践。《对赌》是一部知识小说,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获取知识”。因此,小说写完后,我想到邀请曾经在融资顾问领域颇有研究的桂曙光先生,给书中所涉及的技术部分进行把关,他也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中肯的修改意见,我们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给读者提供更专业、更权威的知识,力作做到“好看、实用”。
关于《对赌》这件事儿
陆悦 作者系光大控股基金经理
一口气读完了《对赌》。有一种站在资本市场高点的感觉,向后看跌宕起伏,向前看万丈深渊。
对赌这件事儿,是最近几年投资融资过程中,逐渐出现并被广泛运用的术语及方式,股份、期权、现金、控制权都是对赌的筹码。貌似对赌双方都压上了自己的身家而进行的一场博弈,但更多时候则是一种不平等的付出。投资方付出的少量股份,而融资方有时则要付出全部身家。
对赌的形成来自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对公司发展的不同判断标准,融资者希望抬高身价,这一般会通过提高对公司未来业绩预期的方式实现(但做不到的概率更多一些),而投资者由于并不能完全了解公司内情(即使经历了严格的调查过程),且处于小股东的位置,则会用对赌的方式来控制风险。
书中铭记传媒的业绩未达预期,触发了对赌条款,进而爆发了投资人与公司创始人的尖锐矛盾,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司的造假,圈钱,创始人失去了做企业的初衷,投资人也做着同样一夜暴富的美梦,进而有些急于求成。
内容本身有较大市场基础和现实意义。铭记传媒更像是众多在融资中公司的缩影,有它的特点、活力,也有它的灰色地带、阴暗面。
秦方远、张家红、老严、李红、石文庆、泰森基金等,都是这个缩影中的小人物,但映射出的,则是中国PE市场的浮躁、过度包装、混乱、欺诈,和寥寥可数的珍贵友情。
这是一个真实、浮躁的名利场!每个人都冲进去,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害己又害人。但跌宕过后的日子还得过,有的已经摔得粉身碎骨,爬上来的,则继续向前。  
书中同时给我们揭示了中国PE大潮中的种种怪象。
既有宏观场景中企业为融资进行业绩造假(包装),”太子党”突击入股,PE腐败,PE不做尽职调查就直接投资,借壳上市的诈骗伎俩;也有融资企业行业间恶意挖角,投资人与创业者恶意相向,上市前公司遭遇媒体讹诈,以及这个纸醉金迷行业中混乱生活。少有的一丝真情被淹没在浊流中,可以想象未来的秦方远,于岩会用什么态度来看待市场。
应该说这些人是可悲的,包括洗钱上岸的忘不了传媒的董事长、拿钱跑路的汤姆、升职的石文庆、重夺公司控制权的张家红,以及风光依旧的老严。反倒是穿梭在人流中过着简单日子的人们,有着更幸福的生活。
    看到这本书,让我想到更多的是电影《非诚勿扰》中对风险投资的调侃,和《杜拉拉》小人物的职场辛酸史,这些都是对中国这段时期的一次非常好的反思。
书中对PE内部的运作作了生动解释,包括内部的职位体系,决策方式,A/B轮投资者的心态,关键条款的谈判拉锯(对赌、Options设置、VIE结构)都是很真实的。
书中的结局是个必然结果,也希望这个世界能够重回轨道,不要被这些疯狂的人们带入疯狂的世界。市场中依然存在不陨落的公司,也永远不会缺少新的秦方远和于岩

 

作者: 陈楫宝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by孙玮婕

近日,国内首部投融资题材的小说《对赌》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和中南博集天卷公司联合出版。它以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为背景,描写投融资全程实操,开辟了以投融资为题材的小说领域。本书取材于作者陈楫宝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案例,财经记者出身的他,曾供职于商务部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过一系列专业而犀利的文章,参与并见证了当年非常出名的某户外传媒公司的浮沉,以及中国户外传媒行业黄金十年的兴替,对于该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感悟,其人生阅历和专业积淀,使本书更为厚重与可信。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展示了对赌内幕,对于对赌中的投融资双方,康复之家创始人柏煜认为:“创业者要学会自知,自知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投资者要做到知人,知人方能帮忙而不添乱。”除了对赌,书中还写了企业估值、基金选择、资金使用等融资中没人能避得开的关键环节。

对于融资方来说,本书展现了一条融资上市的星光大道,带着你走过从有融资的需求到最终报会上市的全过程。其次,它将投资人的心理和惯用的操作手法展露无遗。第三,它以融资老手的水平将融资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潜规则、意外和诈骗行为等摆在你面前。对于投资人而言,本书展示了中国式投资独有的现象,可以从中看到创业者的心理、惯用手段以及投资后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

同时,本书也为读者揭开了对赌的神秘面纱,让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国好声音》等热点事件背后的对赌风云。

 

|作者访谈|

问: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它是不是有自传的性质?男主人公秦方远是您个人的化身吗?

答:观察国内投融资活动很久,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内VC、PE行业迅猛崛起,创业活动频繁,常常让我陷入激动,无论是全球金融危机前后的疯狂与低谷、冰火两重天,每每让我长吁不已。这也许与我财经记者生涯有些关联,对这些财经活动过于敏感。自从我参与创业后,耳闻目睹这个圈里有趣的人和事,就有了创作的冲动。

三诺生物董事长李少波先生亲自给小说《对赌》写的推荐语让我颇有感触:“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机会潮起潮涌,漩涡时隐时现。”也正因为“机会潮起潮涌,漩涡时隐时现”,为了警醒创业投融资同行和未来者,我有责任把我们这些年接触到的、感触到的教训、经验或者感悟与大家分享。只是采取了小说形式而已。

其实,细心的读者应该看得出,小说虽然以创业企业融资为主题,还实际上包括了对当前权贵资本、政商关系、高管洗钱、海外上市潜规则、VIE结构等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对赌》小说不是自传性的,主人公也不是作者的化身。毕竟是小说。小说人物是复合的,鲁迅就说过,人物的创造,“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小说出版后,确实有些朋友、有些事被对号入座,给他们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困扰,实非事实和作者本意。因此我在此也特别声明一下: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切勿对号入座。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