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公民生活(3)
导语: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这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过,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创造未来。“大数据战略”是当下领航全球的先机。大数据时代,我们当如何作为?

 

Data.gov(www.data.gov)是书中提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美国政府搞的这个网站汇集了各种学科、不同政府部门的有关数值数据,供人们开放检索、下载,从美国的海外贷款和赠款数据、医疗保险数据、美国能源部和国家核安全局的数据,到食品原料数据、性别和种族人员趋势、农贸市场地理数据,还有现役军人的婚姻状况,甚至改良种用濒危野马种类、重量在10公斤以下的野猪种类等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数据信息。涂子沛说:“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开放政府拥有的公共数据,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在数据公开过程面临的威胁与困难,或许也能让我们看到一些借鉴意义。

涂子沛从太平洋对面看到中美两国的差距,深知这里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他将十多年观察、思索所得,淘洗成这一本书。美国是全书主体,但又处处反观中国当下的现实。涂子沛说:“虽然一谈到透明和公开,大多数人都会认可这是正确的价值观,但一旦要自己透明、要自己公开,那公开和透明就会立刻转化为一种威胁,政府也不例外。近几年,世界各国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有了新的基点和态势。政府信息的公开工作,定位新的G点。”

 除了硬故事,《大数据》中还有软故事,或者说公民故事。这些故事立足普通人、某一群体、某些生活细节——那些企业背后的数学家们正通过数据和模型来剖析和监测人们的举动,老百姓如何见招拆招;极端的数字信徒怎样尝试将自己的一切信息数据化;隐私保护主义者又如何与Facebook对抗……这部分故事更加平易近人。这也是《大数据》提供的一个窗口,让“中国人对数据有一个更人性化、人文化的认识角度。

《大数据》中,涂子沛强调一个观点:数据时代是大众创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平民英雄将呼之欲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理想主义的火花,它可以被燃成火焰,进而迸发出非凡的能量和结果。”无论是推动《信息自由法》或者“知情权”的第一人,还是创造“CompStat”系统的巡警梅普尔——1994年,纽约市的警察部门启用了一个新的治安信息管理系统“CompStat”(计算机统计),这成了20世纪美国警务管理工作当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巡警杰克·梅普尔(Jack Maple)在时代广场做过便衣,在中央车站指挥过拦截和抓捕。这位高中毕业生开始研究地铁抢劫案的发生规律。他在办公室的墙上挂上了几百幅地图,用不同颜色的大头针来跟踪地铁抢劫案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无数个夜晚,他就这样点着香烟站在巨大的地图面前,揣度琢磨第二天可能发生抢劫的时间和地点。这面“地图墙”(他本人称之为“预测未来的图表”)就是CompStat最初的数据分析模型。

平民英雄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唤起对人性本位的回归,重构着时代的道德图景。“数据不会被它所激发的思想和创新消耗,相反,它可以为创新提供无穷的燃料。一小片合适的信息,可以促使创新迈进一大步。一组数据,可能会得到数据收集人难以想象的应用,也可能会在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得到应用,因为这些创新型的应用,数据的能量将层层放大。”大数据时代的平民英雄,他们和“油条哥”倒掉复炸油、坚持用新油炸出“良心油条”的举动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只不过是用了更高科技的形式,用数据搭建平台。

涂子沛说:“就像Data.gov,它不仅仅是一个创新的结果,它的出现,代表着数据在社会的自由流动、知识向大众的自由流动,这为更多的大众创新、社会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就在Data.gov上线的同一天,阳光基金会宣布设立25000美元的奖金,举办程序员公共数据开发大赛(App for America)。参赛作品必须使用Data.gov开放的公共数据。数据混搭器(Data-masher.org)拔得头筹。它的最终呈现结果不仅仅是一个应用程序,还是一个平台: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在它上面选择需要整合对比的公共数据组,然后产生以地图为基础的数据可视化分析。从一个地区空气质量与工厂数量多少的关系,到高中升学率与师资力量的关系,再到肥胖人员的数量与一个地区快餐店多少的关系,林林总总的对比和展示,有些给人直接的启示,有些发人思考,还有的令人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又不禁感叹:社会大众蕴藏的智慧和创造力无穷无尽。

大数据创造平民英雄。那么之后呢?我们期待英雄能帮助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一旦认识到数据的威力以及背后的逻辑,人们就会认识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性,找到发声的欲望和可以发声的地界,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公民意识的树立,这种意识推动了数据治国、数据管理、知情权、隐私权等等的进步与发展。

美国是《大数据》的主体,但涂子沛努力尝试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对照中国。《大数据》中的所有故事,无论主角是谁,中心思想指向的都是:数据与你相关,无论身处美国还是中国;无论是处于信息发展的哪个阶段。

在采访的最后,他说:“我是带着乡愁写这本书的。”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有点激动。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