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印象一:反其道而行

孙芙佳2013-08-05 16:38

经济观察报2013暑期训练营C组孙芙佳

《冰点》曾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不随波追流,偏爱社会的“冰点”,反其道而行的大胆,带给它今天的成就。

《冰点》创办于1995年,最初是《中国青年报》的“特稿版”。“冰点”不同于焦点、热点,是指被社会忽视和遗忘的人群以及他们的故事;是指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也指媒体刻意回避的真知灼见。

从刊名可以看出,《冰点》更热衷于报道生活中的小人物,抛开俯视的姿态,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人的所思所想。

当时的大众传媒普遍关注政府活动,《冰点》却反其道而行,“离读者、离青年近些、更近一些”的办报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报刊平民视角的确定来源于对受众的重视,用主编李大同的话来说即具有“可读性”。《中国青年报》在《冰点》创刊前进行过改版,但严重缺乏一种整合机制和严密办报原则,致使报纸出现古文甚至在愚人节当天刊登假新闻,这些违背新闻原则的做法无法真正增加报纸可读性。主编李大同将《冰点》选题与选稿的方式称为“读者本位”,但我认为这并不贴切,黄色低俗新闻也满足读者兴趣,但这决不是《冰点》所推崇的。

《冰点故事》一书中记录了《冰点》开办前十年的风雨历程,在主编李大同带领下《冰点》团队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办报经验,其深度报道力图做到读者需求和新闻原则的权衡,一方面秉承对公众负责态度,另一方面坚守新闻本位的原则,对于推动今天新闻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冰点》反其道而行,源于其对读者内心需求的探索,源于其对自身的思考和审视。回归读者,是今天报纸的共同追求,而它身上具有的差异性,正是创新的独特表现。

反其道而行,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报纸,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