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调查型记者在采访中存在的问题二:提问

孙芙佳2013-08-05 17:20

经济观察报2013暑期训练营C组孙芙佳

2013年3月8日,上海松江网友“@少林寺的猪1986”发布一条图文微博,显示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漂浮大量死猪,随后“@上海市农委”指出3月9日打捞出死猪900多头,3月10日则达到3323头。此事一经曝光,引发了市民对水质、猪肉安全等方面的担忧。《新闻调查》记者王志安到达嘉兴市(死猪来源地)对“死猪事件”展开调查,并在3月23日《黄浦江死猪事件调查》中公布了调查结果。

从总体上看,这期节目在编排形式上继承了《新闻调查》一贯的风格:平静、严肃、扣人心弦,但在内容调查上却使人们产生许多疑问,归根到底是记者调查不力,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记者的提问

伏尔泰说:“评价一个人,当视其问些什么,而不是答些什么。”记者王志安既采取开放式提问,也运用了闭合式提问,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缺乏追踪盘问力度

追踪法是记者按照采访提纲,沿着问题主干和逻辑顺序不间断地发问。如果在与采访对象谈话中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也应该因势利导,追问到底。盘问则是针对某一问题向采访对象反复提问,对事件原委反复核实,达到去伪存真目的。但王志安在采访中,显然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如在嘉兴环保局副局长余鸿伟承认嘉兴水质在浙江省“垫底”以及猪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时,王志安竟没有追问,为什么环保局没有限制猪的数量?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使水质达标?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引起重视?这里明显暴露出“不作为”问题,但记者的提问却戛然而止。

2.缺少“剥洋葱”精神

著名记者王志提出,“采访就像剥洋葱,一层又一层剥开,逐渐达到核心”。这里所讲的就是采访的质疑精神,是外科大夫式的,一层层揭下去。这种极端的追问有时能得到观众想知道但采访对象有意回避的答案。节目中提到了农业部给予的80元死猪补偿费,但群众根本不知此事。在采访蒋皓副局长时,记者并没有质疑这笔资金的利用是否符合程序、是否存在贪污行为、是否全部用于死猪处理等。笔者从其他媒体报道中获悉这笔账并不明晰,如果记者能继续追问,想必会有更大的发现。

3.问题存在冗余度

冗余度分为绝对冗余和必要冗余,这里主要指绝对冗余,即指对于新闻传播毫无作用、甚至起反作用的符号,如拖泥带水的叙述,与新闻毫无相关的图像等。在这期调查中,记者的提问也存在多余重复之处,不够干脆,难以体现记者的冷静、客观、历练。如在报道中,通过耳标找到一头死猪属于村民李金良的,记者王志安问,“政府怎么找到你的呢?”“你怎么知道就是你家的呢?”“说是你家的你就承认了?”前两个问题是为了说明耳标起到追溯作用以及耳标的唯一性,但最后一个问题明显是多余的,没有意义。采访蒋皓副局长时,王志安问:“没有大规模疫情江上怎么会死亡这么多猪呢?江上怎么会出现这么多死猪呢?”两句话一个意思,显得拖沓。

4.第三方对象缺席

记者提出猪的大规模死亡可能是由于发生疫病。针对这一情况,记者采访了蒋皓副局长和新丰镇兽医李永勇,他们均认为不存在疫情。但他们也有掩盖事实的嫌疑,最后记者采访了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他也否定存在疫情。到此为止,市民才真正相信这个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三方人士的重要性,他们与事件没有利害关系,因而可以更公正。但这期报道中,多处缺少第三方人士的佐证,如嘉兴官员谈到出生猪死亡率在10%,笔者对此表示怀疑。事实上所有当地官员的话都值得怀疑,应该请专家证明。

5.功能发挥不到位

调查中指出,解决的第三办法是让猪的耳标发挥更大作用。记者进行了两段采访,一是采访了村民周根荣,从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猪都有耳标;二是采访了新丰镇兽医李永勇,指出耳标的作用。但这一段报道就此结束,实际上缺少一个结尾即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增强村民给猪打耳标的意识。记者可以通过采访的方式,让政府人员指出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记者的主观,又有利于措施落实。但在调查中,记者忽视了采访的总结作用,功能发挥不到位。

事实上,调查记者应力图做到真正掌握采访这门艺术,学会利用多种采访手段,避免出现以上的问题,注意新闻的客观性、平衡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通过提问获取新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