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一 我和朋友参观了北京中华民族博物园,我们被景区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了。然而,我和其他游客一样,或多或少带着都市里的浮躁,与这里的情景格格不入。
天气燥热,在绿树蝉鸣下,原汁原味的舞蹈、歌曲、风俗节日,更是让人心情惬意。
在羌族小姑娘的带路下,我们依次参观了各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村寨”,“村寨”的建筑都是采用1比1的比例,真实再现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有蒙古包,羌族的碉楼,云南的三塔,壮族的摆手堂,傣族的竹屋等等。“村寨”的梁上都挂着玉米棒子,这是他们在自己的菜地种出来的。每个“村寨”周边有小片的菜地,种着各自民族特色的作物和植物,绿色无公害的蔬菜,玉米,向日葵,野生葡萄等等,有客人的时候,他们就好茶好吃的待客,有白族的冰粉,羌族的蕨根粉,藏族的青稞酒,蒙古族的马奶酒,纯天然的味道,绿色的品质,让游客们都对他们的寨子心驰神往。到了表演的时间,就在毯子上展示民族风情的舞蹈和歌曲,有的民族还展示表演节庆、生产、习俗、竞技和技艺等表演活动,从让游客获得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享受。游客走后,他们在寨子里练习舞蹈,白族的金花们做起了扎染,充满了板蓝根和艾叶的味道,羌族的尔玛们则做起了羌绣,是一种太阳花为主的双面绣。
博物园里面有一些民族的风俗演出,藏族、羌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等等。我有幸观赏了大部分表演,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藏族小伙子,他们热情奔放,他们的舞蹈欢快、明朗,姿势、表情都好有喜感。他们脸上都挂着笑,是真诚热情的笑,是纯真自然流露的笑,是幸福喜悦的笑。我充满了困惑,因为他们每天都有三场表演,上午一场,下午两场,天气这么热,而他们必须穿着厚厚的演出服,为什么还是笑容灿烂?我的同伴告诉我,“可能他们的杂念比较少吧”。也许是这样吧,他们的纯真和质朴,让困惑的我觉得惭愧。
我环顾四周,这里的游客都行色匆匆,穿着时尚、现代,戴墨镜或者太阳帽,背着双肩背的,喝着瓶装饮料的,或者吃着雀巢的冰激凌。在各处拍照,和向日葵合影,和穿着民族服装的导游合影,和少数民族的民居合影,放佛要把这里的一切都装进相机里。我抬头看天,远处IBM的商业大楼显得那么突兀。现代元素在这里黯然失色。
博物园,勾起了我的“欲望”,我渴望新鲜的空气,渴望绿色的蔬菜,渴望干净的水,渴望无忧无虑无压力的生活。羌族的姑娘告诉我们,村寨里的芳草海、白石泉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他们农忙时在山坡上摘花椒,累了,渴了就在河里掬起一捧水,清凉可口,爽冽润滑,比市面上卖的矿泉水都好喝。最后,她带我们去“村寨”里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苦荞茶、蕨根粉、凉粉、青稞酒、咂酒……羌寨的老师说,他待客的青稞酒、蕨根粉等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我们很好奇,这个博物园好像不怎么出名,没有做过广告宣传,商业气息也很淡,他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私人博物园,主人是来自贵州一个少数民族的人,他希望把这里当作一个文化标本和民俗研究基地,而不是商业化的旅游景点。
“一日纵览江山万里。” 中华56个民族尽在眼中,苗族姑娘上刀山的勇敢,傣族姑娘的热情,土族姑娘的腼腆,藏族小伙子的奔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不仅是一张民俗风情之旅,也是一次心灵涤荡之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