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评析

孙芙佳2013-08-07 08:47

《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评析

 孙芙佳

     记者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长沙市火柴脱销入手,走访多个部门,最后终于弄清火柴脱销的原因,从这个采访过程看,历经波折,表现了记者不怕困难、寻求真相的新闻工作者风范,而从通讯的写作看,记者通过巧妙地安排材料,使报道既富悬念,又十分吸引人,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了文章的升华。

     首先,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火柴脱销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运用疑问句,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题目没有直接点明脱销的原因,读者就会有读下去的兴趣,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阅读全文,往往比直接陈述更有韵味。

     第二,以故事开头,富有趣味性。从读者的心里看,人物的故事往往更生动,记者写了九如斋南食店负责人陈谷春的经历,随后提出了一些人的观点,生?

产少了,一少就俏嘛!但这里作者没有评论,人们就会产生怀疑,是不是这个原因呢?

     第三,通过事实陈述,制造矛盾。文章将每个部门的说法分别作为一段,生产部门说,货并不算少;百货公司说,没有卡壳;批发部同志说,关键在零售;零售部同志反映,没收到那么多火柴;此处显示出了矛盾,批发部和零售部的说法有分歧,两者必定有一个在说谎,通过制造矛盾,读者又产生疑问,究竟是谁的责任?记者带着读者的疑问,进行了回访,结果发现公司内部存在账目不清的情况,根本没有脱销。记者在这篇报道中,将读者与记者融为一体,仿佛读者就是事件的调查者,读者提出问题,记者就给出回答,从这个报道安排上看,实际上就是按照采访流程进行的,采访到哪写到哪。

     第四,采访感触,深化主题。如果只是报道事件,不在理论上升华的话,文章显得有些单薄,而记者在最后还加上了采访感触,直接点明了火柴不足的主客观原因,更加清晰地回答了题目的问题,起到照应题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