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主线并进 央行影响力渐显

胡蓉萍2013-09-04 11:04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蓉萍 种种迹象表明,央行正在慢慢回复到它若干年前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和角色,变得更加强有力,不同的是,今天的它运用了更加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手段。

2008年金融危机后,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与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三条主线,央行正在从这三条主线构筑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力平台,变得更加强有力,就像金融危机之后的美联储一样。

近日央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重出江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统筹协调地位的确立、主导资产证券化重启、央行在6月“钱荒”事件中给所有微观金融机构一个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教训,都表明强有力的央行已经开始了用新方法新手段主导大金融监管。

协调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2011年以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简称“一行三会”)相继成立了金融消费者(投资者)保护部门。而央行下面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则扮演了统筹协调的角色。

接近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一位人士透露:“如果接到的投诉是纯银行、或者纯保险或者证券的,央行会提出处理建议并将投诉移交给三会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对涉及到金融稳定、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投诉,主要由央行处理,对混合型的产品,或者多类机构参与的产品,则由央行主导处理。”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央行2121家各级分支机构共受理、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4348件,其中,已办结投诉4215件,办结率为96.94%。需要人民银行介入调解的投诉共887件,已办结854件,调解办结率在95%以上。

在具体业务操作上,央行的西安分行、上海总部和武汉分行已经开通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据央行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人士介绍,该局还在研究开发与“12363”金融消费者咨询投诉热线对接的、全国统一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对内连接相关司局和各级分支机构,对外连接金融机构,另外还研究了网络投诉受理平台的建设方案。

央行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局长焦瑾璞还透露该局建立典型投诉案例数据库,开展金融消费争议非诉解决机制研究。

除了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外,据焦瑾璞透露:“保护局统一部署,今年年9月至12月各分支机构组织开展辖区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专项检查工作。”

同时,央行也在积极参与推动有关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律层面的制度建设。此前,央行纪委书记王华庆曾表示,央行一直在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定工作,联合相关部门,系统分析、梳理现有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修订工作,并制定出台《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表示,要尊重中央银行的权威和其对监管信息的知情权,一行三会的格局下,虽然机构可以分设,但中央银行必须要有信息的知情权和必要的时候对金融机构的检查权,目前央行在获得监管信息方面保证的不充分。

牵头联席会议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复苏,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日益发展,大型金融集团不断扩张,以及金融综合试点的展开,传统的分行业以机构监管为划分标准的监管格局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金融生态。

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产生了巨大的监管需求。吴晓灵认为中国没有实行功能监管而是过度实行了机构监管,虽然机构监管的风险有人负责任,但最大的弊病是割裂了市场,造成相同法律关系的金融产品实行了不同的监管准则,从而埋下金融风险。

在这样的现实考量下,决策层重启了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而此次联席会议制度则确认了央行的牵头地位,“三会”和外管局为会议成员单位。该制度的职能和任务有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协调;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的协调等。相较此前不难发现,此次央行牵头联席制度的金融监管覆盖范围比较广泛。

接近央行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金融包容或将是金融监管部际协调制度第一次会议讨论的议题之一。

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包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金融包容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

王华庆认为,目前正是推进金融包容的良好时机,一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发展态势良好,有条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延伸和下沉金融服务方式;二是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金融生态日益向好,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

他近日撰文称,央行分支机构要着力引导金融机构扩大金融覆盖面和渗透率,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方式,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促进金融公平竞争,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提供的便利和好处;此外要结合当地实际,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一些行之有效的服务手段和方式,如小额信用贷款、林权质押贷款等要适时推广普及。要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自动柜员机(ATM)、商业销售终端(POS)、手机银行等,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鼓励和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稳健发展,有序竞争。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负责任’金融服务,公开披露信息,提示产品风险,公平对待客户,向客户提供适当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保护客户信息安全。金融包容还包括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积极开展金融消费教育”,王华庆指出。

主导重启资产证券化

在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上,央行再次展现了其金融监管的主导作用。

在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后,央行网站8月29日凌晨1点就发布了《就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答记者问》。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央行将会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在尊重发行人自主选择发行窗口的基础上,引导大盘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这既可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者范围,有利于共同识别风险,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也可以满足交易所的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

在答记者问中,央行还解释了,在前期试点中,各家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人自主选择了在央行旗下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和交易。

他同时表示:“发行人对发行窗口的选择,也就是选择场外市场还是交易所市场,是发行人自身的权利,由发行人自主选择。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法律规定的场外市场,涵盖各类机构投资者。”

央行相关人士透露,今后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望从试点审批额度发行向常规化管理逐步过渡。

由此不难发现,央行正在变得更加强有力,在积极地参与金融创新及相对应的监管。

面对央行影响力的渐显,吴晓灵曾表示,其并不主张由于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负有职责,而把所有的职责向央行集中,应该是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消费者保护三者间形成一种制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