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4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署名文章中如是说
埒核心关注埒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适应教育形势变化、破解热点难点问题,都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埒2014年政策扫描埒
■把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促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调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抓改革,积极稳妥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
■转职能,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发挥社会评价作用,动员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
埒政策点评埒
临近岁末,有媒体盘点一年的教育改革,称2013年是教改年。有意思的是,媒体列出的教改恰是13项,但这些教改内容,有的属于对2012年改革措施的落实,且落实得并不彻底;有的仅属于改革设想或未来的改革方案,并没有实施。
客观而言,2013年中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教改。判断教改是否有实质、动真格,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政府部门是否放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权利是否增加。综观2013年的教育“改革”,有哪一项是政府教育部门切实放权的?能说得上的,恐怕只有取消研究生报考的年龄限制,但其实,设置报考年龄限制本就不合理。离开分析政府部门的权力和受教育者权利来评价改革,只会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也会使改革做表面和形式主义文章。
对于中国教育改革来说,实质性的教改,一是教招考分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二是管评办分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两方面教改都要求行政放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提到,改革的核心是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这是对教改的清晰认识。
但教改一落到现实,就变得很不清晰,这是因为放权改革,必定遭遇既得利益阻力。在既得利益阻挠下,大家期待2011年成为教改年的心愿落空——2010年颁布教育规划纲要,2011年启动该是顺理成章,此后连续几年,舆论都高度关注教改,可进入大家视野的却是教育“老大难”问题依旧,择校热高热不退、学生负担沉重、校园暴力事件频频、教育腐败的学术腐败高发。
把不是教改的举措定义为教改,可以看到社会对教改的渴求,但这时更需要有对教改的理性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4年能否成为真正的教改年,对教改的走向极为关键,可以说,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曾激发社会的教改热情,三年不尽如人意的教改实践,已影响大家的教改信心,今年教改的热情又被唤醒,不应再让大家的期待变成空。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