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香港家族银行

李缘2014-04-18 22:07

李缘

梳得一丝不苟的灰白头发,董事长冯钰斌在永亨银行业绩会上露出招牌的儒雅笑容。这是在今年3月6日定格的场景。不足一个月,另一场关于永亨银行的重要记者会上,66岁的冯钰斌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年轻、充满干劲的华侨银行总裁。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2月,以地产起家、主战场在广州的越秀集团宣布完成收购廖氏家族的创兴银行,用116亿港元资金换取75%的股权。4月初,东南亚第二大银行华侨银行以387亿港元全购永亨,创办并经营了76年的冯氏家族正式退出,这单交易也创下近10年香港历史上最高金额的银行转让交易。2008年5月,伍氏家族将已有75年历史的永隆银行管理权交予招商银行,作价为193亿港元。

多年耕耘,今季收割。主事人年事已高、家族后人不愿再在一线战场拼搏,和所有的家族企业一样,出售企业虽然无奈,但权衡下却是尘埃落定的最优选择。根据金融管理局资料,香港现有21家持牌银行,数量比1993年的32家缩减三成,其中由个人股东持股的家族银行只剩下大新和东亚两家。

下转 08版

上接 01版

“每家银行(卖盘的)原因众多,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结论。竞争激烈或是其中一个原因吧。”冯钰斌在年初回应记者关于卖盘询问时说。

存款战、利息战、人才战,香港金融服务的饱合度上升,竞争也白热化。“香港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蛋糕越做越大,本土的银行和券商却被边缘化,分到的份额越来越少。”在证券界工作了43年的“老行尊”许照中喟叹。许现在的职务是六福金融主席、港交所独立非执行董事。

时转势移

许照中1971年加入金融业是从新鸿基证券起步。他回忆说,那时香港股票市场刚刚起步,土生土长的新鸿基证券更是一枝独秀:“美资、英资的客户来买港股,都要经过本土券商,生意很好做。”

1972年是个神奇的年份,现时盘踞富豪榜前四名的香港四大地产商长江实业(李嘉诚)、新鸿基地产(郭氏兄弟)、恒基兆业(李兆基)和新世界发展(郑裕彤)都在那年挂牌上市,本土券商百花齐放,好景持续到1987年股灾。

股灾后,香港政府痛定思痛,开始全面重整股市,并向香港以外的资本广开大门。“以前的英美客户,变成了本土金融机构的竞争者,还是巨无霸那种类型!”许照中说。

也是从那时开始,香港由一个封闭的区域市场,变成国际资本逐鹿的金融中心。外资未唱毕,中资又登场。翻查资料,光大证券是第一间“出海”的中资券商,1983年便在香港注册,10年后申银万国跟随。其他中资券商密集来港的时间是2005至2009年,其中最大手笔当属海通证券,斥资18亿港元收购了本地的大福证券,成功将在港分支拓展至11间,为中期券商之冠。在讲究规模效应的金融业,家族再富裕也难和内地大资本抗衡,本土券商份额开始萎缩。

同属金融服务业,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香港银行身上。香港金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底,香港银行总资产规模为17.16万亿,相比1997年底的7.88万亿增长117%,比十年前,即2004年3月底规模增长166%。在行业整体显著的增长面前,家族银行却显得步履蹒跚。

香港金融史专家冯邦彦说,香港中小型银行的式微,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制造业和工业的北移。“老字号的香港家族银行以前有一部分忠实客户,是香港的厂商、实业家。因此在产业转移中,家族银行都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以前的老客户将生意转移到珠三角,自然存款、贷款这些活动都会转移上去,从1997年到2005年的银行数据看,贷款都在下跌。”冯邦彦现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曾撰写《香港金融业百年》和《香港华资财团》等书。

2003年6月,涵盖香港和澳门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银行业成为受惠行业之一。

广阔的内地市场张开怀抱,确实让之前只能在港澳“肉搏”的香港银行激动了一把。“我记得当时很多港资银行积极进入中国内地,经常邀请我去参加一些研讨会。”冯邦彦回忆说。几乎是同一时间,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初生萌芽。2004年1月,香港银行获准在香港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作为试点计划。此后,人民币跨境结算、点心债、内保外贷等业务开始蓬勃生长。相比竞争激烈的传统放贷业务,前景无限的中间业务更让银行垂涎。

说易行难,战略转型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经营手法更为传统的家族银行。从2003年开放到2009年允许开设异地支行的颁布,这6年间,港资银行内地分行的日子并不好过(CEPA补充协议为,若香港银行已在广东省设立分行,则该分行可以提出在广东省内设立异地支行的申请)。香港市场难有增长,内地市场阻力重重,香港银行很多萌生退意,先行者永隆银行选择了卖盘,今年则有创兴和永亨易主。

“老牌的本港家族退出,中资和外资进场,银行业现在的格局转换,其实也是香港产业转型的缩影。”冯邦彦总结。

增长停滞

2008年担任永隆银行卖方财务顾问的瑞银投行人士回忆说,永隆的售价掀起香港银行业的骚动:“2.9倍市净率,这样的估值太漂亮了,其他持有银行的家族看了很心动,都在找合适的买家”。上述投行人士补充说,2008年又恰逢中央号召国企“走出去”并购海外资产,一些国有银行之前在香港虽有分支,但发展得不顺利,也希望能通过收购本地银行达到扩张目标。“2009年市场对并购还是很热衷的,但2010年银行股估值忽然下来了,很多中资银行也正好换了领导,思路和以前不一样,对并购没那么积极。”该人士表示。

2011年欧债危机,对银行资本金规定更严格的《巴塞尔协议III》公布,基于对未来集资的担忧,银行股估值进一步走低。与此同时,香港家族银行的继承问题也浮出水面。以永亨银行为例,主理卖盘的前董事长冯钰斌为永亨创办人冯尧敬的长子,现年66岁,正值退休年龄,而家族第三代未有接班打算。据参与交易的财务顾问人员透露,华侨银行总裁钱乃骥与永亨银行董事长冯钰斌很早便认识,因此第一时间得知冯氏家族想卖盘的消息。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雷鼎鸣指,金融机构素以实力和服务取胜,小型银行因有规模劣势,为争取存款会用更高的利息招揽。更高的利息意味着更高的资金成本,利润也随之被压缩。翻查数据,永亨银行2013年净利润21.9亿,按年增21%,创下盈利记录,但细阅报表,增长主要靠出售物业及金融资产这些非常规业务带动。若单看核心盈利,仅增长1.3%,为20.65亿港元。

根据毕马威的2013香港银行业年度报告,本港中小型银行收入结构约七成来自利息收入,如永亨和大新银行对传统借贷业务的依赖更高,利息收入占营收比例接近80%。而类似汇丰、花旗、法巴这些国际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达50%或以上,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会提供丰厚利润。

更严格的监管环境,也是银行寻求增长时的制约。毕马威中国金融服务合伙人黄宝珊表示,现时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特别是一些较为复杂的机构性产品时,将面对更高的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这将限制银行的增长。”她说。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说,大型银行的优势小银行很难企及。”穆迪银行业资深顾问张欣苗表示,大型银行一方面产品、客户多元化,对市场波动的适应性较好,另一方面也舍得花钱买数据系统、外聘顾问。

“会生金蛋的鸡”

沉寂5年,今年一季度两间家族银行“火速”易手,显示买卖双方在收购价上都达成共识,并认可对方持续经营的实力。

越秀并购创兴,属“情有独钟、一拍即合”,故未有接洽其他港银。越秀董事长张招兴在收购完成后指,和创兴“比较谈得来”,创兴也对卖盘很积极,因此谈判过程顺利。收购永亨银行的华侨银行为东南亚第二大银行,实力仅次于新加坡星展银行,分行数目超过450间,业务辐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等。截至2013年底存款1.2万亿(港元,下同),资产2万亿,2013年净利润170亿。论市值和营收体量,华侨银行都是永亨银行的近10倍。

在2014年2月举办的业绩会上,东亚银行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指,卖盘一定要对现有股东负责,“如有人提收购,出三四倍市账率,我都会考虑。”在李国宝看来,香港传统的家族银行越来越少是大势所趋,一则因为银行监管趋严,二则家族银行无论是渠道或背景都难与中资大行竞争。

最近两宗卖盘交易作价都低于2倍市账率,李国宝所说的3倍甚至4倍并不实际。德意志银行分析员指,香港银行的竞争优势已被削弱,近期的银行间并购已不复2008年招行3倍市账率收购永隆银行的光景,大股东也宁愿尽早趁收购溢价仍高时出售。

“收购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市场也期待已久。但最终谈妥的收购价格还是低于我们预期。”建银国际银行业分析师陈柏青表示,之前认为永亨卖盘的市账率可以达到2月份越秀收购创兴的1.9倍,但最终作价为2013年底市账率的1.77倍。“考虑到香港银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永亨本身的股本回报率(ROE)也低于10%,这个收购价还是很慷慨的。”陈柏青补充指。就在华侨银行宣布收购的前一周,同样是港人家族持股的大新银行宣布供股集资12亿港元,来补足资本金,亦引起市场对于香港银行资本金不足的忧虑。

但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银行虽然竞争激烈,却仍是一只“会生金蛋的鸡”,盈利丰厚。在这个意义上,香港银行牌照也是各方觊觎的对象。

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资料,2013年全年香港银行整体贷款合格率都高于98.25%,已创下1997年以来最高纪录。次级贷款、需要关注贷款和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占总体比例也下降至16年来最低。举例而言,1999年次级贷款占总体贷款比例为4.96%,而2013年底这个数字为0.22%。

“除了离岸人民币机遇、大中华区发展这些宏大飘渺的卖点,香港银行成为并购热点也是因为港银本身盈利能力很强。”一位不愿署名的美资基金经理表示。他指自己早于两年前便察觉到港银卖盘的苗头,长期持有香港各家族银行股份,现在回报终于兑现。

以汇丰和渣打两家全球布局的银行为例,香港区都是盈利最为稳定的区域。汇丰2013年香港区录得盈利80亿美元,占集团整体36%,并超越亚太区成为盈利贡献最大地区。“在香港经营银行,只要不是乱投资乱布局,很难不赚钱。”上述基金经理补充指。

像其他老牌香港本地银行一样,永亨拥有70间分行,涵盖港岛九龙新界三区,在零售银行和中小企客户上颇有优势。永亨的优势恰好和华侨银行互补,钱乃骥指这也是对永亨青睐有加的原因。他说,华侨银行的财富管理和保险业务可以为永亨增值,未来要大力拓展跨境业务,除了香港与东南亚的连接外,华侨银行更可借香港这块跳板拓展内地分行网络。

钱乃骥展望,收购永亨后,华侨银行的大中华区税前利润占比可由现时6%提高至16%,3年后即2017年可带动每股盈利和股本回报率(ROE)增长。

恒生、永亨、永隆这些来自香港街头的本土银行,名字都寄托了创办人持续经营的美好期望,但传到家族第二代、第三代,却难逃卖盘转手的命运。所幸,这些银行在下一任经营者手里都保留了原来的名字。其实,早在2003年,冯钰斌便公开表示“希望永亨由最能干的人去管理”,直接回应冯氏第三代不参与永亨管理的询问,更开明地说:“一间公司(的经营)肯定比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更长久。”如今看来,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