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第一周印象——理想与理性

2014-05-20 15:27

罗曼

 

7月15日是单向街书店搬家前营业的最后一天。它在06年由《经济观察报》曾经的主笔许知远以及覃里雯、于威等人创办,这家书店的理想主义色彩透过门口本雅明和科特科本的大幅画像可略知一二,在商业气息愈加浓厚的地段,它的存在显得愈发不合时宜。从最初圆明园东门的世外小院到如今的蓝色港湾新兴国际商区,再到未来的朝北大悦城,这家书店在理想与现实交错的境况中尴尬辗转,致力于寻求智力与人文的公共空间。他们走了之后,请原谅我这样划分报纸年轻的生命历程,我来到这里碰见的每一位老师,当他们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时,我惯于在心里暗暗将之归类于理想主义的那批元老离开之前与之后,其间便是报纸的价值观理性与理想的距离。

 

记得自己在面试时谈到选择经观的原因,“我想知道理想如何与理性融合并付诸实践”,也记得张洁老师所说,这份以读者和内容为首的理性报纸主张“和而不同”,让每位员工“在压力下优雅地生活”。我没能如愿分到观察家书评和生活方式部,而是指导老师郭宏超所在的金融市场部,郭老师谈吐风趣不乏高见,第一次聊天就纠正我这份周报决不是靠观点和意见取胜,经观深度报道靠的不是观察,基于预设立场的深度采访和取证更为重要。之后一次闲谈中我又提到观察,郭老师很敏感地指出,上次已经纠正过你了。弄得我以后不敢随便提这个词,其实我一直以来认为观察是个不坏的说法,在如今这个庸碌时代是一种难得而稀缺的能力。我问郭老师观察家和生活方式部门的情况,郭老师对品红酒和出席奢侈品发布会的生活方式表示出钦羡和无能为力,接着我提出对生活方式版奢侈化的疑虑,郭老师在解释中提到“我们报纸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此言着实令我有些失落了,这份价格涨至5元的经济报,以桔色印刷纸效仿英国Financial Times,它的精英色彩依旧浓重,不过表现形式有所改变,使得受众愈加高端化精确化,我不知道这种高度能否成就经观的理想。我可以理解这份报纸在纸媒没落中为挽留读者所做的努力,但是我相信专业化不代表视野的缩减和内容的局限,如果说经济政策是导致贫富差距尖锐的始作俑者,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文化上给予思想空间以尽可能多的融合与开放的可能。叶滢在的时候的生活方式,文化与精致生活不分阶级地呈现,这该是一个坚持的永恒方向。

 

这一周来,大多数时候是务实的,我们小组的研究话题面对的是无良商家和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眼下所做的并没有理想那么高远,理性的最初或许就是面对与忍耐的锤炼吧。楼梯一侧相框里过去的报纸,黄昏时光线昏暗,需努力辨识才认出它的出版日期和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每次来报社,我总是三步并两步地跑上楼,匆忙好像要去实践什么,离开时下楼步子则慢下来,需要思索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