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财产品的“大蛋糕”银行要不要吃?

2014-08-04 13:37

2014年暑期夏令营A组 韩锐

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4年5月末,全国4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0918款,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3.97万亿元。但是整个银行业在2013、2014年的盈利能力却比较低,加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大众理财方式的转变使得银行也面临着很多竞争上的压力,过去可能开门就是躺着挣钱,现在可能会发现其实因为一项产品或者服务的出现它的用户其实是流失掉了。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长期以来,作为社会一大主体的的大学生没有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只能把资金存入银行或干脆现金保存,大学生们很少关注和了解银行理财产品,不仅是因为一些大学生缺乏理财观念,更是因为理财产品根本不适用于大学生群体,这种现象的弊端在今天已经逐渐显现,在“人人理财”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格格不入。

“不年轻”的银行理财产品区

记者走访了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和农业银行等五家银行发现,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基本上都是中老年,在金融投资市场中,中老年投资者手握一些闲钱,想为自己的资产实现增值保值,来抵抗物价飞涨对生活成本的影响。

就这一现象,记者询问了几家银行的职员,宁波银行的客户经理张女士告诉记者“基本上没有年轻人来购买我们的理财产品,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其实这样的答复也并不奇怪,以工商银行在2014年07月30日-2014年08月03日期间开售的“2014年第28期保本型理财产品66天BB14285”产品为例,这款产品“期限为66天,5万元起购,认购金额以1000元的整数倍递增”,查看了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记者发现银行的理财产品基本是以5万元起售,这样的的起售价格对于大学生而言根本无法承受,因此几乎没有大学生光顾银行理财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从银行理财产品本身来说,大学生理财投资的这块儿蛋糕银行并不看重。

“互联网宝宝”更胜一筹

那么作为大学生群体,他们对银行理财产品又有多少了解呢?记者走访了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得到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在记者的走访中,大部分同学对银行理财产品一无所知,北京邮电大学一位金融学专业的王同学向记者反映“银行理财产品起售点过高、流动性差,因此和我们大学生没有太多的关系,我自己是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多少会了解一些,就我自己而言我有闲钱会投向股市,还可以在实盘体验一把,其他专业的同学肯定不怎么关注”。

记者走访中还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知道余额宝,并且有过将钱放进余额宝的经历。北京师范大学的梁同学告诉记者“余额宝虽然收益不高,但是很方便,转账的话两小时就能到我的银行卡,而且网购、团购也是很方便的,主要就是看中了它的便捷性”记者顺势了解了一些大家对银行“宝宝类”产品的了解,得到的回答也是一无所知。然而对比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和银行的“宝宝类”产品我们可以发现,截至6月30日,银行系“宝宝类”产品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5.5%以上,高出互联网“宝宝”产品收益率1%以上。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宝宝”产品的收益均在4%—5%之间。今年以来,各类银行推出的类货币基金,从门槛到收益,相比基金系的“宝类”产品都更有优势。

如门槛方面,余额宝最低转入金额需要1元,而目前银行系“宝宝”首次认购、申购的最低门槛仅为0.01元。用户体验方面,无论余额宝还是理财通,用户如果使用资金,就必须发回赎回指令,而有的银行系“宝宝”已经不需赎回指令,可直接通过ATM机取现或转账。收益方面,7月9日,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4.18%,同日,中行中银活期宝、兴业银行掌柜钱包的7日年化收益率分别是4.371%、5.006%,平均收益均高于基金系“宝类”产品。可是为什么在各项对比中全面占的银行“宝宝类”产品在学生群体中却是无人知晓北京邮电大学的梁同学告诉记者“我不知道银行有什么类似余额宝的产品,而且我觉得肯定很麻烦,收益率应该也差不多,上网时经常可以看到余额宝的广告,但是银行的却没有见过”。

庞大的数量是发展的潜力

然而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发布的统计信息表明2014年在校大学生2468.1万人,在校研究生179.4万人,总数2647.5万人。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手头都会有一些闲钱,人均每年按照1000元来算的话,大学生可以向银行理财产品贡献2.65百亿左右的资金。显然对于接近14万亿的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而言这部分资金并不是那么起眼,然而,作为将设国家的主力军,大学生在三五年之后都将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且都有一定的理财需求,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如果银行可以持续跟进在校大学生,在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财技能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尝到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