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记者的路上

2014-08-05 08:12

2014年经济观察报暑期训练营C组  陈晓玲

回想来时的路,让人有种想要泪流的感觉。

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旅程。从最初选题的确定,到在北京范围内跑新闻,加班赶稿子,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老师的批复,都是一次踏上社会之前的一次尝试。

我们一次次的自我否定,换来一步一步的成长。这一路,我们走得并不容易。

记得第一周,我们为选题而不停地烦恼。真正的记者只为选题而焦虑,而我们这些还未入门的家伙,在最初的一周,仍未找到门路。在第一次聚餐上,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被否定了。尽管带队老师杨小林鼓励我们:“选题慢慢来,我们可以多花些时间,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为选题纠结一个星期后,终于在老师的统领中意外而顺利地找到自己的选题。

为采访而奔波的日子,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记者的艰辛。

被采访者拒绝,在政府部门吃了闭门羹,因找不到采访者而抓狂恐惧,从未经历过如此让人难堪、绝望的日子。

我们一直在寻找能支持我们下去的动力。

求知,求问。

寻找知道想自己的答案,告诉我们未来的读者,我们所追寻的事实是怎样的,事实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这是基本的要求。

对得起自己的受访者,让他们的受访不是一次石沉大海的回音,是支撑我们做下去的第二动力。

没有人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在第一次的讲座上,郭宏超老师就这么说过。尽管他的著名格言是没有做不了的采访。

所以,数不清的拒绝后,我们内心释怀了。没有人有义务帮助你,我们能做的,就是怀着感恩的心,认真地对待每位受访者,并珍视受访的资料。

最重要的,是让所有人的付出,最终都能化成笔下的文字,并将这种文字,转化成有影响力的语言。

整理录音,概括案例,选择新闻报道框架,产出作品。

连续几个夜晚,当外面的世界已经灯火通明时,我们才走在回家的路上;有几个晚上,隔壁的办公室已经熄火了,我们的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有几个早晨,我们走进经观大楼时,已把晚饭备好。

我们曾感觉,我们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三个月的东西。

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一路,换来的,不仅是落于文本的文字,还有和采访者建立起来很铁的友谊,以及内化于心的感悟。

走在记者的路上,我们曾动摇过,这个职业方向是否真的适合未来选择。她所需的努力与事后的回报曾让我们退步了。

可是,生活不能止步于此啊。

你所希望的职业,也许会与梦想无关,但却能给你带来丰厚的收入;你所希望的未来,也许是个轻松无比的职业,你有大把大把的时光可以挥霍,但你可能会不定时的空虚;你所希望过的日子,可能会是受人瞩目,令人羡艳的,但你也许会有种被围城包围的感觉。

走在记者的路上,我们与理想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