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商景持续下跌 中资企业依旧乐观

段琳娜2014-10-31 23:19

段琳娜

尽管德国智库IFO于10月27日发布的德国10月商业景气指数已连续六个月下跌,触及两年来低位,中国海运(德国)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尼尔斯·哈纳克(Niels Har-nack)当月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仍保持乐观,称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市场,虽然现在欧洲市场整体存在内需不足等问题,但德国经济发展平稳,在德具体业务中,中海运并没有明显感受到不景气变化。

GDP实力、劳动力成本及综合素质、创新研发能力、生产效率、政府税制,甚至地理位置……众多因素决定了中资企业选择的“走出去”目的地国是否具备“相对优势”。在欧洲,德国的吸引力一再被来自中国的“实体经济因子”——中资企业佐证。

来自FDI Markets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在中国绿地投资青睐的市场排行中,德国占比19%,高出排在第二位的美国8个百分点。而对于德国来说,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公共关系部高级经理曹奕提供的数据,2013年,中国位列美国、瑞士之后,在对德投资项目数量上,名列第三位。

汽车、机械与设备,电子与半导体,商业与金融服务仍旧是中资企业最为看中的领域。德国中国商会主席、中国工商银行法兰克福分行总经理陈飞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欧洲整体经济放缓,并不代表某些行业也出现发展放缓,有一些中资企业想投资的行业正处于上升期,这也很难讲。德国经济与中国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大多数在德中资企业来说,它们是做足了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后,才决定到德国投资的。”

除了上述三大领域,中资企业在德国涉足的行业还延伸到能源矿产、医药及生物技术、通讯技术、运输仓储等众多门类。在其中,中资企业在航空业、金融业发展得如何,不仅决定了自身的成败,也间接影响着众多在德中资企业——是否能够高效地贯通与中国内陆的物流以及人员流动,能否在德国更便捷地满足融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诉求,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在德中资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就中国南航、中国银行两家公司的法兰克福分支机构而言,除了遇到行业内特有的扩展市场的困境之外,在经营业务过程中,与其他在德中资企业一样,也会遇到合规经营、监管上的考验。

陈京伟到法兰克福已经五年多,他是南航法兰克福办事处总经理。他坦言,南航货运、客运业务落地法兰克福的过程中,得到了法兰克福经济促进局的很多帮助。目前在法兰克福办事处,南航除了配备6名派驻员工外,还吸纳了9名本地雇员。经过五年发展,南航在中德间航空货运市场已经小有名气。在2010年刚刚开通货运航线时,陈京伟曾深切体验过德国人对合规经营的严谨要求。

据他介绍,2010年,南航货运在法兰克福的6个航班只申请到5个时刻,这在航班衔接上构成诸多不便,总部派他去“协调”,陈京伟迎面遭遇了德国主管机构一位60多岁的女职员。女职员干脆开诚布公地向他亮出电脑上的时刻表,“你觉得哪个时刻好,你来挑!”陈京伟看了一个多小时,然而5个时刻确实是彼时而言最好的。原来,该机构会根据每年航空公司航班的正常率情况,以优胜劣汰的方式调整时刻表。女职员对陈京伟说:“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了,那些不讲规矩的职员都走了。如果明年你的航班正常率能够达到85%,时刻自然而然会调整。”是年,南航货运航班正常率达到89%,2011年的时刻表果然发生了更优的变化。

目前,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以及海南航空四家国内航空公司已经开通多条、每周多班次的中德城市间客运直航航线。

作为天合联盟成员的南航,在法兰克福开展客运业务,需要克服“先天不足”。“法兰克福是星空联盟的‘总部基地’,德国汉莎、中国国航作为星空联盟成员,占有市场优势,”陈京伟言语间透着鲜明的广东口音,“天合联盟的‘大本营’在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航在法兰克福已经发展了20多年。南航航班立足于广州,飞北线的话,和北京起飞的国航相比,单程飞法兰克福要多花2个小时左右,根据油价的涨幅,现在一个小时要多消耗成本12万元左右。”

然而,南航的优势也正在于其植根于国内华南地区。今年6月24日,南航开通了广州-长沙-法兰克福的客运往返航线,今年9月,这条航线的客座率达到79.5%,3个月时间即追平了南航整体客座率80%左右的平均水平。

“航线能不能成功,重要的一点在于能不能高效地发散乘客。”陈京伟说。事实上,正是因为遭遇了航班衔接上的难题,德国汉莎直飞中国广州的航班2010年不得不以停飞告终。基于在发散乘客上创造需求的想法,南航与德国铁路推出联运组合产品。“德国很多机场本身就是铁路的中转站,乘坐南航从广州、长沙到达法兰克福的乘客,可以享受转德铁到各德国城市的优惠价,”以法兰克福搭乘德铁到汉堡为例,原价122欧元的单程车票会降至25欧元,陈京伟说,“国航更多盯住空转空,其实,转德铁并不比空转空麻烦。”

在德中资企业在合规经营、参与竞争上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样,在面临监管考验的时候,中资企业也得学会“适者生存”。德国中国商会主席、中国工商银行法兰克福分行总经理陈飞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德国有一些监管方面的规则相对于其他欧盟国家而言是更加严格的,比如银行业就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曾经联合五家中资银行与德国的监管机构沟通,希望通过对话,改善监管环境,目前看来,进展还是不错的。”

对于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而言,德国央行、德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涉及到了在德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10月中旬,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副行长伯恩德·迈斯特(Bernd Meist)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此前,很多中资企业来德国多是并购经营不善的当地公司,现在能够感受到,很多并购行为已经更有针对性,更倾向于并购当地有制造业技术优势的公司。”于是顺应这一趋势,中行法兰克福分行的贷款业务组合倾向于德国优势产业——制造业以及汽车工业。“来自德国央行、德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压力正在于,它们认为将40%左右的贷款集中于制造业,比例过高,希望扩宽贷款的行业覆盖面,目前对我们而言是有难度的。”为此,伯恩德·迈斯特定期与德国监管机构进行沟通,每三个月对业务组合进行一次调整。

伯恩德·迈斯特表示,基于长年以来中行法兰克福分行在合规经营上遵循严格的当地监管,得到了德国监管机构,包括审计机构安永、德勤的信任。”

今年8月,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正式承接了在德人民币清算行的任务。随之而来的,是中行法兰克福分行在业务量、流动性、电子系统以及知名度上的提升。目前,在德国200余家外资银行组成的外国银行协会中,中行是董事会成员之一。

2014年,中行法兰克福分行获得总部增资10亿元人民币。目前,其发放贷款的额度在50亿欧元上下浮动。“基于中行实力,可以为‘走出去’到德国的中资企业提供更多服务。”伯恩德·迈斯特说。

德国中国商会调研部分中资企业样本后得到的反馈,佐证了中资银行分支机构需要于在德中资企业融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调查报告中,部分企业表示,在中资入股、进行收购造成公司主要资本变更为中资后,之前与德国银行保持的良好的贷款信用关系面临重新评估,贷款和融资比资本转变之前变得更加困难。

今年10月,德国中国商会在汉堡首次发布了《中资企业在德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在德国约有2000余家中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