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大救市一幕重演 这次有用吗?

任育超2015-07-05 16:3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任育超 这个周末,相信只要是关注A股市场的人,没有人能够休息好。

从周五晚上的证金公司增资扩股至1000亿、养老金入市和弱化IPO“救市小组合”,到周六21家券商合力1200亿投资蓝筹ETF、25家公募集中力挺偏股型基金和暂缓IPO“救市大结构”,监管层迅速祭出的“救市组合拳”一反之前反映迟滞的状态,凌厉的出招让投资者对后市的A股走势多了些期许。

从1994年开始,在数十次的下跌和救市中,监管层形成了“放水+关门”的救市组合思路,二十几年,正是一个循环,这次监管层的救市,无论在手段上还是思路上,和21年前的1994年极其相似。

上个周末,央行集中发布利好,降准降息以及其后的逆回购操作,超过千亿的“放水”手段并没有对继续恶化的市场有所裨益,这个周末,“关门”暂缓IPO是否会药到病除?21年前的招数,在今天还是否管用?需拭目以待。

决定挤牙膏  IPO终被暂缓

暂缓IPO,其实7月3日已经现出端倪。

7月3日,证监会发布公告,主板发审委2015年第147次发审会工作会议因故取消。当天,第147次发审会原定计划化是对太平洋(601099)的配股申请进行审核,据公开信息显示,太平洋原计划通过配股募集不超过12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扩大公司业务规模等。

作为证监会发行部最重要的会议之一的主板发审会因故取消,在证监会的历史上并不常见。

暂缓IPO的端倪不止一处。

在7月3日的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IPO被暂缓的线索再出,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宣布,考虑到近期市场情况,将相应减少发行家数和筹资金额,7月上旬拟安排10家企业IPO,筹资金额也会较6月份减少。

到了7月4日,暂缓IPO的消息一直在发酵。从下午开始,“IPO暂停,由国务院会议决定,证监会执行”的消息在市场上流传,同时,不少投资机构和个人开始已经表示申购资金已经开始退回至账户,交易所通知近期拟IPO公司的主承销商IPO暂缓的邮件内容也陆续出现。

晚上10时左右,深交所和上交所同时披露了暂缓28家拟上市公司IPO的公告,其中包括7月3日已经网上公开申购的读者传媒、三夫户外等10只新股,IPO遭暂缓成为事实。

 “关门+放水”救市策略21年前的翻版?

姑且不论IPO暂缓的决定最终从哪里发出,但在操作手法和监管思路上,这次救市和1994年如出一辙,虽然,导致股市暴跌的原因截然相反。

1993年到1994年,我国宏观经济偏热、通胀压力较大并引发紧缩性宏观调控,同时,A股实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容,使得大盘一蹶不振地持续探底,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导致了1993年到1994年出现了一次大熊市。1994年7月29日,沪指创下325.89的最低点,投资者对股市信心丧失,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

为了挽救市场,证监会第一次大规模救市,宣布了三项救市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在此之后,A股第三次牛市启动,市场在不到30个交易日的时间上涨至1052.94点,股指涨幅达到200%。

以此为起点,监管层开始了漫漫救市之路,每次股市大跌,都会出现监管层四处忙碌灭火送利好的身影。1995年,面对国债期货市场对股市资金的抽血,在三二七国债期货事件发生之后,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层允许“三类企业”投资股票市场、保险资金入市、券商利用自身股票向银行抵押贷款,引发了著名的“5.19”行情。2005年6月,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股票市场创下了自200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和最大单日成交记录。

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救市中,监管层“关门、放水”的救市思路被传承,被坚持,以至于在这次暴跌开始后,监管层的思路并没有什么变化。

再看这周监管层的动作,147次发审会取消,太平洋配股计划搁置,与1994年的“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类似;28家IPO被宣布暂缓,与1994年的“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类似;21家券商投入1200亿元,证金公司扩股至1000亿元,再加上之前央行的两降,于1994年的“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类似——21年后,“关门+放水”的救市策略业再次成型。

老套路能否应对新形势?

传承了21年的救市策略,在过去收效显著,在当前杠杆存在普遍的市场情况,再次被祭出的老套路是否能够应对新形势?

作为这轮牛市重要的推动力和新的市场因素,杠杆的存在一直是监管层设想中“慢牛”的最大敌人,上涨时助推暴涨,下跌时加速杀跌,杠杆将市场上的不稳定因素成倍放大,据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测算,截至6月30日,杠杆资金存量估算为4万亿左右,大致分布为场外配资规模约10000亿、伞形信托规模7000亿、融资融券余额2.13万亿。产业资本、私募、高净值客户,主要采用两融、伞形信托和单一结构信托工具,散户主要采用互联网平台和系统分仓模式的工具。

在之前的21年,监管层放水策略“普降甘霖”,通过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对于缓解资金饥渴,提振市场信心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在杠杆普遍运用的今天,“普降甘霖”的方式不免将不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以杠杆方式输入股市,造成市场不稳定的杠杆在“普降甘霖”依旧被滋润,通过放水来使市场稳定的作用有限。

北京的一位私募人士告诉经济观察网,“目前,场外配资进入股市大部分或许已经面临着爆仓,有一些高杠杆的资金,到现在没有爆仓的原因是配资公司想强平却强平不了”。据这位私募人士介绍,前期场外配资相当部分集中在股价上升幅度比较大的创业板和中小板,当融资盘开始出现爆仓时,巨大的赎回压力让总体仓位严重偏高且集中在“中小创”的基金必须被动减仓,直接导致了创业板一直是没有量的连续跌停,所以,即便是有一些投资者已经到了被平仓线,低量甚至无量的跌停也无法强平,配资公司的这部分资金同样出不来。

所以,“如果大量资金像之前一样一股脑的进入市场,将市场托起一个大的反弹,困在市场中的杠杆资金有了出逃机会”。出逃资金造成的大跌可能会让本就脆弱的市场更加不稳定。“怎么放水还不引起市场大的震动,是考验监管层对市场拿捏程度的真正困难”,上述私募人士如是说。

而监管层周末通过证金公司、21家券商和25家基金公司的放水,因为区别于传统的方式,被给予市场厚望。有券商分析人士认为,通过21家证券公司和25家基金公司,新进资金主要投入蓝筹股ETF和偏股型基金,千亿资金量虽然较小,但是如果操作得当,一定程度上能够稳住权重股不再杀跌,当权重股稳定后,对应指数的股指期货波动会企稳,市场情绪或许会得到有效缓解。

“放水”或许能稳定市场情绪,但真正发挥效用,需要“关门”配合。北京的一家大型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网,“放水只是基础,暂缓IPO才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只有暂缓IPO之后,市场上不会有新的上市公司出现,也不会有打新资金流出,在一个容量相对固定的市场,股民信心才有可能恢复。

不过,传统的救市策略在这次牛市的运用代价也十分巨大,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新股发行的核准制越发不符合市场规律,为此,监管层酝酿的注册制稳步推出,目前,注册制框架已经上报国务院,注册制的主要内容也被市场所认同,而暂缓IPO的方式恰恰与注册制核心诉求相左,上述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感叹道,“一旦暂缓了IPO,监管层之前为了推动注册制的努力就算是白费了”。

是否还有后手?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监管层救市历史,除了核心的“关门+放水”策略,运用最多的当属下调印花税和汇金增持,目前,这两个招式尚未被运用。

在历史上,当市场处于熊市,监管层曾多次通过下调印花税提振市场信心,在2001年11月,财政部决定将印花税率统一从4‰降至2‰;2005年1月,又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2‰下调整为1‰;2008年9月,监管层宣布印花税从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每次下调印花税,市场都会得到有效提振,甚至在2008年那次,刺激当日刺激沪指暴涨9.45%,个股全线涨停。这也是市场人呼吁降低印花税的原因之一。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曾建议监管层下调印花税,希望以此切实提升市场信心,刘纪鹏、常清、胡俞越、吕随启和崔之元等五大教授更是呼吁,希望将印花税从1‰下调至0.5‰,进行牛市保卫战。

但是,市场上对下调印花税持反对意见的声音也有发生,某跨国投行人士曾表示,在中国是否纳入MSCI的投票中,持反对意见的国外机构主要持有的原因是中国企业治理不规范和中国税收财政政策的不稳定,目前,中国正在MSCI的考察期,在这个时点下调印花税,会加剧市场对中国政策不稳定性的看法,对A股国家化有不利影响。

另外,汇金增持四大行,央企回购股份等措施也被市场广泛提起,目前却并没有明确意见推出。

下周一,或许能检验监管层沿用了21年的“关门+放水”策略是否有效;下周一,也许会见证监管层救市是不是还有后手;下周一,让我们一起见证这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