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码头:做国人跨境消费的引领者

2015-12-25 23:40

曾碧波

2013年之前,国内的跨境电商主要是做外贸电商。但我觉得中国跨境电商真正的机遇不在于中国出口,而是来自中国消费兴起的过程中,怎么把全球的资源向中国转移。在这种心态下,2009年我决定回国创业,和团队一起创办洋码头。

可能我们做的太早,当时大部分人不理解这个模式,觉得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整合更多是如何释放中国劳动力和生产能力的优势,如何让中国的商品布满全球。因此我说扩大进口,把国外商品卖到中国来,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的。

去说服投资人获得很高的估值,在当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像我们这种创业项目,资本一是听不懂,二是人家没有意愿也没有必要承担这个风险。等你起来不是挺好嘛,到2014年再投或者2013年投也可以。我们创业的节奏和资本的节奏不一样,我们布局更早,学得更多,沉淀得更多。2010年,洋码头拿到一轮天使投资,一直到2014年初才拿到A轮融资,B轮则是15年初结束的。2014年是资本看到风口的时候,去年投了很多项目,今年很多电商巨头也加入了竞争,当然也死了很多项目。能活下来的项目拿到的融资额普遍比较高,一般的风险投资、一两千万美金可能已经投不动这个行业了,能撑下来的都是一亿美金以上。门槛抬高,如果说跨境电商以前是千米的海拔,这两年直接被拉到五六千米。

2010年以后,我们这行开始冒出一个新的词叫海淘。自贸区开通后叫跨境电商试点,终于给一个正式的名分。跨境电商是一帮认真且正规在做这类“进口生意”的。2013年9月份自贸区跨境电商试点至今的一两年,政策的起起伏伏对这行业开始有点影响了。因为这行开始冒出水面,政府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它。

洋码头创业的初衷是打破海内外消费壁垒,这决定了我们的商业模式更关注行业瓶颈。行业的瓶颈是海外产业和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太远,这个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还有心理上的。空间上,产业链供应链太长、物流周期太长,原来的传统进口B2B供应链带来了很大的库存风险,响应速度也不够灵活,中国消费者为此要付出代价。进了十吨的货只卖了四吨货,六吨货的成本是要摊在消费者身上的,消费者感觉不到,认为传统进口商品都很贵是税的原因,税大约在17%到20%之间,其实最关键的原因是供应链太重。

我们认为,要帮上下游构建更低门槛的供应链,更碎片化。上游的卖家不一定要是世界五百强公司,也不一定非要在中国找个代理商。如果做直邮体系,你在美国的现有库存直接配送中国订单,成本风险小很多。所以洋码头第一是着手重构了供应链的物流体系,我们做直邮订单配送,不做传统集装箱物流,我们自建的国际物流体系支持零碎小订单,这也是洋码头做的比较狠、比较扎实的地方。

另外,我们更侧重去做C2C交易平台,这是为了解决另外一个行业瓶颈——国人不太了解很多国外的商品。通过一些社交化的元素让更多的卖家和买家之间进行碎片化的交易和互动,从而降低海外商品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的距离感。我们在上游组织了很多小的卖家和中国消费者通过移动端交易、买卖、交流,国外的卖家会个性化、详细地介绍一个产品,这个鞋子多大、这个颜色好看不好看、是什么风格等,这种场景只有C2C才能做得到,自营做不动。

洋码头是两个体系并行,一个物流体系一个电商交易体系,是洋码头非常有差异化的很有特色的两个地方。而且我们的C2C平台上买卖的产品都是女孩子喜闻乐见的包包、衣服、鞋子,它是当下中国跨境购物的主流消费需求,不是奶粉,也不是尿布,更不是保健品。

而关于盈利能力,对我们而言,赚钱其实很容易,物流运费收入本身就不少,毛利率很高。C2C平台现在还没开始收费,未来会收取交易服务费,将来的收入大头肯定会是平台收入,因为交易额是每年两三倍增长的,今年我们大概会有20亿朝上的交易额,居于市场前三的水平。

现在跨境电商领域里面最大的一家是天猫国际,他们年交易额差不多超过四十个亿,其它的可能就是我们这种创业型企业,体量多的二十几个亿,体量小的几个亿。

今天的市场还是比较碎片化的,正规的有十几家,再过两三年以后,可能变得越来越垄断了,到时候可能只会有三到五家,其中一家可能占一半的份额以上。洋码头肯定不是瞄准那些水货的灰色市场,我们更看重正规的增量市场。目前整个海外网购的市场用户可能也就不到两三千万,还有三个亿呢。可能经过一两年我们就能培养出五千万的用户。

今天的网购用户15%是从国外购物过的,未来这个数字我们觉得应该到30%,市场空间将近一万亿。而我们自己应该很快就可以破一百亿交易额了,每年有三到四倍的成长,到17、18年就可以破千亿。

当下这个市场,我觉得该出牌的都出完了。无非流量、价格、挖人“三板斧”,也没看到什么效果,我比较认可的是几家能基于用户的需求和用户体验做持续创新优化的创业型企业。

综合性的平台,未来也许胜出的就我们一家。但要说打分,我们今天顶多只有七十分。对于国外的卖家服务中国市场的能力,我觉得依然有点不到位,需要再提高。洋码头现在有两万左右的卖家,将来会成长到三十万卖家,而且是有质量的卖家,这段路很远,但必须去做。这个问题不解决,所谓的全球化对称是不可能发生的。

刚过去不久的“黑色星期五”,我们的交易量是2010年淘宝“双十一”的交易量,交易的猛增让我们看到了消费者需求的旺盛。国外卖家很拼命,不吃不喝打包快递,这个场景很像2009年淘宝的网商。但问题也来了,卖家承载不够,承载不住中国这么大量的消费需求。所以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重点,明年洋码头会有二十万的卖家,比今年翻十倍,必须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

如果再较真一点,我觉得我们的物流支撑也还不够扎实。比如卖家仓库到我的仓库这段距离,我们以前是没提供服务的,这块要改进;清关以后的配送现在全部被外包给国内物流,最近发现不完全可控。

我们一直有危机意识,尤其是2014、2015年这两年,这种危机意识一方面来自于竞争对手不确定性的出牌,更多的危机是来自用户和用户需求的快速成长。我们在做一个新的市场,服务和支撑体系达不到要求,这是我比较焦虑的。现在洋码头交易额的90%来自移动端,我们移动端有扫货直播、社区频道,但移动端的创新还是不够。

当然我们一直在改进,比如推进团队成长。包括我们准备在欧洲建个验货中心,比如你担心买的爱马仕有问题,那我在法国帮你验好再寄给你,打上我们标签的你尽管放心买,如果是假货赔一倍。

在全球化进展过程中,中国的消费驱动是必然的趋势。洋码头希望推动产业发展,推动消费者全球化格局。我们会持续关注消费者需求,关注他们要什么服务和商品,在这个过程里构建洋码头的整个生态,这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希望未来中国消费者在享受全球化优质资源的过程中,不会有那么多的障碍,洋码头希望站出来解决这些瓶颈,以这些使命构建我们存在的价值。

淘宝代表中国网购时代的兴起,希望中国人跨境消费时代的兴起是从洋码头开始的。

(本报记者谢敏敏采访整理)

推荐机构:赛富亚洲基金

软银赛富基金成立于2001年,2009年更名为赛富亚洲基金。目前共管理约40亿美元的基金,包括旗下四期美元基金及若干人民币基金,是亚洲最大的风险投资和成长期企业投资基金之一。

推荐理由

洋码头是中国最大的独立跨境网购平台,也是唯一一家平台模式的独立跨境电商。洋码头的业务形态是C2C和M2C并行,平台上的SKU全部来自海外个人买手(C2C)及零售商(M2C)。洋码头首创了海外卖场扫货场景式购物模式,并建立起社交化的全球购物生态。同时,也是第一家自建跨境物流体系的跨境电商,向跨境卖家提供海外直邮、保税发货、报关清关、仓储配送等服务

推荐项目:洋码头

2009年成立的洋码头,是中国最大的海外网购平台,直接让海外商家、买手和中国消费者对接。洋码头网站上线,满足了中国消费者不出国门就能轻松便捷购买到全球优质商品的需求。移动端产品海外扫货神器的推出,再现了海外最真实的血拼现场,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与海外买手一起疯狂血拼海外折扣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