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
车联网这个概念至少从五年前就开始在中国兴起,但对于创业两年多的大东车慧来说,我们真正等待的风口直到今年才出现。
2015年3月,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制度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简单说,就是车险费率系数进一步细化,强调出险与费率挂钩,出险次数越多的车主,要付出的保费就越高,而不怎么出险的车主,就可享受到更优惠的费率。由此,驾驶员的行为习惯成为决定费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如何预测和控制危险驾驶行为习惯,需要借助大数据分析,这是车联网的用武之地。
巧选“买单者”
车联网虽然被看作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端口,但介质的不同决定了用车一族的需求不同于传统的手机用户。买得起汽车的人固然比买得起手机的人有钱,但买手机的人就是冲着各种互联网应用而去的,买汽车的人首先还是以驾驶、短途运输这些刚性需求为主,要让他为车联网的各种硬件和软件应用服务来买单,未来有可能,但没那么容易。
国内的车联网行业企业,还是按照产业时代的逻辑在做事。一开始总会贪多求全,软硬件设备都做到“高大上”,价格一般要六七千元一台。力求完美本身是没有错的,但这样一来,要么只能靠卖硬件来获取短期回报,限制了网络的铺开和用户的增长;要么赔本赚吆喝,通过廉价甚至免费给硬件的方式,来获得规模效应和用户数量增加。前者已经不能被称为车联网了,最多算发烧友的局域网;后者尽管也是互联网的一种操作方式,但在财务上不可持续,最终也很可能成为依附于汽车品牌、不可兼容的内部网。
车联网的最大价值在于车与车之间的互联共享,而汽车行业是一个个封闭的圈子。品牌汽车厂商自己做的系统,虽然成本可以得到覆盖,但由于车厂之间存在利益壁垒,很难互联共享,车联网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买单人”不能是厂商,也不能是车主,只能到外部去寻找,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从根本上颠覆传统车联网的一点,也是车联网目前的瓶颈所在。
这个行业在中国至少发展了有五年时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不能落地。为什么不能落地?因为没法找到为它落地买单的行业:车联网搜集的大多数车辆数据对消费者来说是没有用的,只有服务于某些行业,由行业为之买单,才能持续发展。
在国外,大多数车联网都是通过金融这个入口进来的,从保险开始,然后到银行。大概在七八年前,北美和欧洲的保险行业应用车联网和大数据所带来的保险费率制度变革,已经成功地验证了这一点。他们运用的方式是通过搜集、分析、预测和控制驾驶员驾驶习惯和驾驶行为,来确定保费浮动变化的范围。大东车慧就是这样一个为车险服务的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的数据公司。
驾驶员习惯分成很多类,大东车慧与保险公司联合研发的系统中已经可以追踪到26种驾驶行为,比如急刹车、急转弯、急加速,频繁有这样不良习惯的驾驶员,出险的概率要大得多。我们通过对驾驶员的这些行为的纪录分析和数据模型来衡量出险概率,每位驾驶员的危险权重是不一样的,就有一个数据模型来分析、评估他的风险,风险高的费率高,风险低的费率低。它未来是车险费率的定价基础,未来可以精细地做到按车定价、按人定价。
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两类:一是所谓能“落地”的服务对象,就是能支付硬件和软件费用、为车联网的投入买单的,实际上就是金融行业,目前主要是保险业;二是金融行业愿意去服务的那群人,他们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国的开车一族,他们属于有一定生活水准的阶层,不能说都是有钱人,但肯定是有净值的人群。
这些车主是用户,是金融业服务的对象;车联网则躲在后面为金融业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成为一个汽车生活金融服务的入口端,而不是冲上前台,自己成为服务提供者。
因此,我们选择和民安保险结成深度伙伴关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合作,主要看中的是它有用新方法竞争的冲动。民安保险作为一家中小型保险公司,在未来竞争中依靠常规手段是斗不过第一梯队的对手的,而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具体来说,借助车联网对车险费率的大数据运营,民安在保险领域首次嫁接了互联网,通过数据服务来推动市场份额高增长,甚至弯道超车。
数据才是资产
车联网是一个生态系统,各个行业需要在这个生态圈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这不是一家企业和一个行业所能承载的,它会是一个多行业跨界的商业生态系统。
大东车慧的目标就是做好车联网行业的数据运营商,通过车联网的数据分析和运营提供给合作伙伴商业机会。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开放API接口,从各类型的车载硬件(OBD、点烟器上的插件、GPS)中提取和收集数据,转化为合作伙伴需要的数据类型并作云端分析,再将数据以特定的服务形式提供给合作伙伴。
自2013年底公司设立后,大东车慧陆续与中国人保、民安财险、国家气象局、湖南移动、中铁物流等重量级合作伙伴陆续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中,移动公司作为运营商将4G服务注入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民安保险则提供车险产品与服务;大东车慧专注于车联网云平台应用,为项目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各大平台之间跨界合作,构建了车联网新的产业链雏形。
你可以看到,我们的硬件其实是一个功能非常简单、只用于将传感器数据上传的装置,使用起来会比较方便,不附加太多功能,但我们做强的是后台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数据资产是车联网行业的重要资产,而要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产,对汽车全行业都是大有好处的。实际上,汽车的底层数据上传非常不规范,各家的问题也不一样,为了适配多种硬件终端,我们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数据“清洗”,之后才可能有更多的应用。
比如物流,目前物流领域的大货车司机大约有1300万人,如果有一个基于SAAS服务的云平台,为车队、物流公司、服务商提供车辆相关数据、驾驶行为分析,为商业推广和风险管理提供数据依据,那么这套数据出来以后,就可以帮助银行针对这类人群设置信用卡和金融产品,可以帮助保险公司设置针对该人群的保险品种,对物流车的24小时可视化的监控,也可以作为金融机构的风控工具。而且,这套平台还能对行程、路径进行管理,从而对油耗等进行很好的成本控制。此外,还可以为车队管理人提供车辆管理调度、行车记录、人员管理等功能。
数据资产的应用不光对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有利,也会很快让车主唱到甜头。我们都知道,现在大城市的灾害天气频繁发生,一场暴雨就能让整个城市去看海。可是对于车主来说,天气预报如何跟随导航走、行车路线能否避开灾害点来规划,这些都是现实的问题。
大东车慧另一个独家的合作伙伴是国家气象局,未来权威的气象服务会直接镶嵌在我们的平台服务中。它的应用产品是什么呢?比方说,天气预报可以一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的预报,这是目前国家气象局正在做的、针对企业级用户的服务。另外,我们正在将灾难天气接入到路径导航中去。
现在的路径导航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最近路线,一种是不堵车路线。当灾难天气来临时,我们的导航虽然也借助公众导航软件,但会增加一个服务表现层,背后是加了数据的,会帮助车主以气象条件为第一要素来选择场景模式。比如说,北京有哪些暴雨积水路面,可以选择避开。
我们早在2013年下半年就和国家气象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实际上是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激活了一些公共数据资源来共同开发。目前第一期项目已经完成,很快会上线运行,第二期正在准备开发。未来,大东车慧将建立智能的车联网,它汇集、整理、分析了所有和车联网相关的数据,并且在合适的时机给到车主,从而让广大车主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本报记者杜涛采访整理)
推荐机构:天泉投资
天泉投资是由前集富亚洲北亚主管 /董事总经理陈镇洪与JohnZwaanstra于2007年11月一起合作创建的。天泉投资是一家专门在中国和香港从事对具有高成长性企业进行股权和股权相关投资业务的海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它的背后得到了具有丰富经验的资产管理人的支持。天泉投资具有广泛的私募投资、投资银行和企业运作的经验,致力于帮助公司成为行业内的顶尖企业。
推荐理由
车联网行业的数据运营商,专注于车联网云平台应用,已经与保险、气象、移动、物流等多行业巨头建立合作,致力于打造产业链生态系统,通过车联网的数据分析和运营提供给合作伙伴商业机会。
推荐项目:大东车慧
大东车慧要建立一套云端车联网平台,来更好地为地面上的车辆提供信息及位置服务。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广泛与保险、物流、移动运营商合作,为他们提供云平台服务,同时收取服务费。目前大东车慧已经与PICC人保、民安保险、湖南移动等多个伙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