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缘
互联网的风起云涌,不仅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同时也创造新的品牌和新的机遇。2015年岁末,包商银行宣布,自12月25日之后,将其互联网理财平台小马bank升级为互联网银行品牌——有氧金融。
作为包商银行旗下的数字银行业务平台,有氧金融以互联网为依托,于2015年8月28日正式上线,目前已推出氧气账户、氧气宝、高收益理财等产品及服务。
窗口期与“互联网+”转型
包商银行成立于1998年12月,目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北京、深圳、宁波、成都设立了18家分行,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发起设立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3400多亿元。作为中国小微企业银行的开创者,包商银行在过去十年,始终在尝试通过模式的创新,完成与市场节奏合拍的业务转型。
2015年初,在董事长李镇西的主导下,包商银行确定了全行发展的四大战略业务板块,包括公司、金融市场、零售和互联网金融板块。其中,互联网金融被作为“服务新经济”的战略重点。
回忆当时董事会决定布局互联网金融时,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刘鑫说:“当时董事长让我们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什么是金融互联网?研究完了以后,我感觉互联网金融等于四个字,叫‘打乱重排’,金融互联网也等于四个字,叫‘自我革命’。”
在刘鑫看来,不论是金融互联网化还是互联网金融,金融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依托金融行业的专业技能,为更大范围的用户提供服务,只是不同的企业在这一进程中起点不同。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尝试,则使包商银行加速从传统业态转型为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机构,面向新经济形态,服务更大范围的客户。
彼时,互联网金融浪潮涌动,但在传统金融行业,以产品为导向仍然是大部分企业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目标。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期”。在确立了“新金融服务新经济”的战略布局之后,包商银行的目标分为两块,一是继续服务好传统经济,另一个则是全力推进新金融服务的建设。
有氧金融的目标是成为“互联网上的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生态,深度融入互联网应用场景的金融业务平台。在刘鑫看来,这是一个先定目标,再做计划,再配资源的过程。事实上,在做互联网金融服务这件事上,包商银行的劣势看起来很明显,既没有广泛的客户基础,也没有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和人才,但刘鑫认为,这恰恰也是包商银行的优势。
因为“啥也没有,也就啥都可以想。”他说,“包商银行这么多年来都是一个战略拉动型的企业,一个高远的目标和理想对企业是有拉动作用的。”创新型的决策过程对战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4年底,数字银行筹备组正式成立,一切从零开始。在做规划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新业务隶属总行网络金融部门或电子银行部门,而最终发展成为传统银行产品分销渠道或获客补充的局面,包商银行成立了由37位员工组成的数字银行事业部,其中原有传统业务的员工只有5人,其余的都是从互联网企业招聘来的有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经验的人才。
与过去成立新部门不同,有氧金融的人、财、物相对独立。还拥有自己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风险控制和市场运营团队,在客群定位、获客渠道、资产运营等方面也有别于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
完成了“互联网+”战略的确立及相关配套业务的规划后,下一步就是考虑如何通过互联网在传统金融的商业模式中有所创新。8月28日,包商银行旗下以“无纸化、无网点、无现金交易”为服务特色的数字银行业务平台——有氧金融正式上线。
营业网点、营业员这些过去在传统银行被看作必不可少的投资,在新的业务模式下变得微不足道,而新的合作机会则无处不在。
2015年9月底包商银行数字银行有氧金融首次联手微众银行,共同服务微粒贷客户。基于合作,双方将结合各类互联网应用场景,推出更多适合互联网用户特性的金融产品。
随着这个过程的推进,有氧金融将更多依靠线上服务模式,逐渐向以提供信息、虚拟产品及服务为主的互联网模式转型。对于“打造互联网上的商业银行”这一目标,刘鑫认为,新业务团队“最重要的任务是挖掘新常态下的传统金融动力,摸索出一个适应互联网经济的新的零售银行的架构和运营模式。”
“我们赶上了一个重要的时点,政策条款对银行的重大约束条件正在变化,我们需要作好准备。”他说,“这个过程中随着跟市场的接入,跟合作伙伴的接入,跟客户的接触,我们也在不断调整思路和方向。”
金融服务“嵌入式”创新
但刘鑫用“连滚带爬”来形容过去一年有氧金融的建设和发展。在他看来,所有的成功,都是时机与准备互相碰撞的结果。新的时机包括深度场景化消费的趋势和共享经济生态环境。
事实上,包商银行所有商业模式设定都围绕一个前提——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包商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围绕李镇西董事长提出的八大民生产业,即衣、食、住、行、育、娱、医、寿这八个生活场景。
除了传统业务之外,有氧金融所服务的实体经济就是以互联网经济、电商经济、分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
金融的本质并不会改变,但需要与新的商业形态合作,根据不同的需求,嵌入不同的场景中去。有氧金融的阵地不是人和网点,而是手机和APP。通过“深度场景化、嵌入式发展”,有氧金融需要围绕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应用场景提供服务。“按照这个业务方向,我们要做一个拼图,如果我们能把这八个面拼起来的话,就是全场景化的围绕C端客户非常好的平台,未来做成一个基于互联网金融数据提供服务的银行,是有可能的。”刘鑫说。
对包商银行而言,为互联网服务的金融是一个大的定位。在这样的原则下,有氧金融会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理财、消费、信贷等综合性金融需求。
以“氧气账户”为例,这是一款智能人民币储蓄增值产品,靠档计息,用户既可以随时支用,享有活期存款的便利性,又可根据存款期限享受定期存款的收益。此外,有氧金融还推出了氧气宝产品,并计划明年陆续推出更多消费信贷、支付、理财等创新产品。截至2015年底,有氧金融累计用户已逾30万,资产规模约8亿元。
刘鑫希望,未来3-5年,在互联网语境下运营的有氧金融模式将获得百万到千万级的用户。“如果到不了这个级别,我觉得这个模式不是那么成功的。”他说。但衡量这个模式的成功的指标,除了用户数量,更重要的还是包商银行如何更好地跟上不断变化的顾客偏好和新技术趋势,探索出一个新的、适应新经济业态的商业模式。
虽然目前看,包商银行的互联网服务金融模式成功与否尚待观察,但正是像包商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以及许多创新型金融企业的尝试,使得银行业得以在新的机遇中把蛋糕做大,使金融服务行业能够不断满足互联网时代客户的期望。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